第131话 微微的微笑(2 / 2)
这时才算分心四下打量这间石室,告诉楠楠,守在门前就好,千万别乱动了。从门券开始,缓缓收缩向上的歇顶结构,每上升一点高度,就收进去很大一圈,虽感觉不到低矮,但是贯穿整个内室,让人一点也不觉得宽敞。如此毫无气体流动的空间,超过三人就不能待在这里太久,空气不够用,好在石门现在是开着的。
只能称为石室,不能因为我管外面叫罩门券和平水墙,里面就定为墓室,这里没有一点墓室的样子。
四周墙体也是山体岩石,修整过于注重边角取直,忽略了上壁空间并非是厚度一致的岩石层,有的地方几乎被凿穿,上面用巨石压住。我和晓东回程时看到的浅沟中间的大片隆起,就是石室的上方。
怪异的气味很像腐烂发霉的油,吸入就有一种脑袋昏沉的感觉。丁晓东说没事,这是养毒的本物。桴棘玄影,专攻人身散发的先天之气,此时算是烧成灰了。看外形应该是某种动物的胃袋,烧成一条条青绿色的蠕虫一般,皱皱巴巴的外皮,显然是快速失水的结果。虽然动物胃袋和那黑色毒物是怎样的关系无从知道,但是就凭这东西如此怪异,基本可以确定,毒源就是它。
“别说啊”立刻恭维一下丁晓东:“五行隐秘生克的法则总结起来就八个字,八个字里蕴含这么多奥秘,理解运用真不容易”。
“自己人,现在你来说说这具尸身,是不是来自那个神秘的清绿营!”丁晓东道。刚想跟他打探一下桴棘玄影究竟是什么,就被他的话打乱。实在不理解他的意思,黑色毒物的源头被你化解,你若不知道这具尸身有何特别,我可是不信。
还没来得及观察到每一处角落,灯光再次照回站立尸身,脚上被灰尘完全糊住的长靴此时分外明显。膝盖往下,完全符合小腿和脚型。无论如何,丁晓东和我关系不能再僵化下去,趁着稍有一点缓和的余地,还是给他一些自己所知的东西。
不敢触碰,只能用强光照看这双靴子,密实的皮绳一块一块札紧的铁片,完全护住靴子。灰尘之下,铁片的颜色无法分辨,隐隐透出一点,似乎鲜艳的很。而铁片的下层,完全是细密的皮绳编制,至于是不是皮绳无关紧要,靴子最下层应该是厚实坚硬的整块皮质,皮绳从上面窜出,一是为了捆札甲片,二是增加靴子的坚固程度。就凭这扎实的手法,十有八九是古代并不常用的一种技艺,龙鳞革。
再次观察这人全身,给人一种大侠的感觉,又带有浓重的游牧风格。
“是不是清绿营说不好”手指背包,我对丁晓东说道:“要等照片里的东西出来才知道,但是从这装束上,基本可以确定,即使不是清绿营,也和他们有莫大的关系”。
“我觉得眼熟”丁晓东道。
“当然眼熟”我道:“上身的盔甲轻便,包括面具在内,那虫子肚造型像不像博物馆里的倭寇盔甲,身高一米五的那种”。丁晓东忍不住笑声,还别说真像。
“不过,说像也不要理解成是,嘉靖年间抗倭,明朝调拨的物资军饷,都被各级官员侵吞盘剥了,后世常常歌颂大明抗倭可歌可泣,其实,可歌可泣是有原因的”我道。
人们提起严党,总是骂严嵩严世蕃父子。其实,从严嵩开始,直到各级地方官,严家党羽众多,对调往东南的军粮都敢贪墨,更别说军甲饷银。当时半个南直隶,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乡兵义勇,不胜枚举。他们常常使用缴获的倭寇盔甲,除了改涂颜色之外,还要把盔甲加大,适应自己穿戴。
这不是玩笑话,有些战力彪炳的乡兵组织被记录下来,就在史书上。七尺棍长卅斤重,战场陷阵勇先登。他们是大名鼎鼎的‘少林僧兵’。
自己拿钱买粮吃,没有武器盔甲自己想办法,自己上去拼命,死在哪里没人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今天能站着说话不容易。
虽然这倭兵的盔甲轻便,防护能力比不了明甲,但是短突偷袭,长途跋涉还是比较适合。清朝入关,对东南沿海的汉族军队收编。‘汉八旗’当中,也有不少军士的盔甲是这个风格,并不见怪。
衣着穿戴透露的信息,就这么多。再来说这具尸身,只能看到面甲上边半张脸,蜡黄半透明,就像是洗衣皂,不见腐烂尸解,初步判定是蜡尸无疑,但和普通蜡尸又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丁晓东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