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刘裕七路大军北伐后秦(上)(1 / 3)
上回说到,后秦在“柴壁之战”后,要么全国总动员吃斋念佛,要么全国总动员到周边各国吃败仗。
姚兴执政后期,诸皇子为了夺嫡,搞的后秦上下乌烟瘴气、叛乱迭起,派系斗争尖锐严峻。
公元416年正月,后秦姚兴皇帝驾崩,皇太子姚泓继位。
远在东晋的“一哥”刘裕,瞅准这个节骨眼,开始备战伐秦。
刘裕清晰地认识到:虽说后秦已经乱成一锅粥,连个以“挂机”著称的后仇池国都打不过,但防御外敌入侵和外出侵略敌国,在难易程度上,是有天壤之别的;后秦再不济,也是盘踞在中原西北的霸主,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且后秦的背后,还有虎视眈眈的北魏和大夏国,能不能顺利吞掉后秦都是个问题,一旦北魏和大夏国掺和进来,那此次北伐必败无疑。
因此,刘裕对这次攻伐后秦,非常小心谨慎,制定了非常详尽、极其牛叉的作战计划。
国内方面,刘裕提拔重要心腹刘穆之为尚书左仆射,让刘穆之一面总揽朝纲,一面辅佐刘裕年仅1岁的长子刘义符,镇守建康、处决东晋国内日常政务,大事嘛,肯定还是得快马向刘裕汇报的。
国际方面,刘裕派遣使者到北魏和大夏国,分别告知北魏皇帝拓跋嗣和大夏国皇帝赫连勃勃:东晋此次北伐的目标只有后秦,可能需要途径贵国领土,希望贵国可以高抬贵手,别把“局部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
军事布局方面,为了保障粮草补给,刘裕在反复权衡之下,根据目前的“国际形势”,优化了桓温当年攻伐前秦、前燕的路线,以七路大军同时进发后秦:
一路军,位于七路大军最右侧。刘裕以王仲德为总都督前锋诸军,率领水军和工程兵,自彭城出发,经泗水、巨野泽进入黄河东线,沿途开凿淤塞河道,并同时防备北魏军渡黄河南下,全程为其他六路部队顺利进军提供保障。
二路军,位于七路大军中间。刘裕以大将王镇恶、檀道济率领步兵为先锋,自寿阳(现今安徽寿县出发。
二路军第一阶段任务是:沿淮水、肥水进攻许昌;
二路军第二阶段任务是:拿下许昌后,在洛阳东边的虎牢关与三、四、五路军汇合,共伐洛阳;
二路军第三阶段的任务是:拿下洛阳后,在长安东边的潼关与其他六路军汇合,共伐长安。
不难看出,二路军就好像是刘裕军一条明晰的主线,只要其他路军完成既定战略目标,就不断向二路军靠拢和汇合,以此保证二路军这个拳头越来越结实,二路军这把宝剑越来越锋利,最终汇聚成强大力量,给予后秦致命一击。
三路军,位于七路大军主力右翼。刘裕以大将沈林子、刘遵考率领水军为先锋,自彭城(现今江苏徐州出发,沿石门入黄河(桓温当年就是因为没有顺利开凿石门,导致北伐前燕满盘皆输,攻伐许昌周边城池,在洛阳东边的虎牢关与其他路部队汇合。
四路军,位于七路大军主力左翼。刘裕以大将朱超石、胡藩率领步骑兵为先锋,自襄阳出发,进攻许昌北方的阳城,如果许昌需要支援,就去支援,拿下许昌之后,在洛阳东边的虎牢关与其他路部队汇合。
五路军,位于七路大军次左侧。刘裕以大将沈田子、傅弘之率领步骑兵为先锋,自襄阳出发,进攻长安城的南大门——武关,待其他部队拿下洛阳后,与其他路部队汇合,共同攻打后秦首都长安城。
六路军,位于七路大军最左侧。刘裕以窦霸、姚珍率领巴蜀部队作为疑兵,自汉中出发,扰乱后秦长安西侧的战略防御部署,待其他部队拿下洛阳后,与其他路部队汇合,共同攻打后秦首都长安城。
七路军,位于七路大军最核心、最后方位置。刘裕本人坐镇彭城,如果国内有变,随时应对;如果战场有变,及时作出战略调整;如果某路军遭遇阻击,随时上前支援。
不得不说,刘裕不愧为战场老鸟,他的军事部署非常清晰、有层次。不但每路大军在每个时间节点做什么事情都有明确的安排,而且各路大军的攻伐目标由易到难,可以互相支援、互相帮助、互相配合、最终共同完成拿下后秦的终极目标。如此清晰详尽的作战计划,可比当年苻坚大帝拿着百万大军打群架,结果尾大不掉,败于淝水之战的作战计划要高出n个维度。
公元416年9月,随着刘裕一声令下,七路大军紧张有序地向后秦进发。
第一路作为“清障”和“保障”的王仲德军,旗开得胜,取得了北伐后秦的“开门红”。王仲德军不但顺利打通了巨野泽的河道,而且北魏滑台城守将听说东晋大军前来,竟然弃城逃跑了……王仲德军顺手占领滑台城,并以此为北伐后秦的军备物资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