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原则性的错误(1 / 2)
实体制造业,是张森从没有尝试过的,哪怕是重生前,也只不多是做到玩具公司的常务副总,没有直接管理过生产车间的经历。
对于是否组建这么一个制衣车间,甚至工厂,张森没办法下决心。不搭建自己的制衣部门,玩偶的换装衣服没有一个稳定的供应,很容易将有爆款潜质的“解语花”给浪费了。
搭建,就涉及到相关的政策和证件等一系列麻烦的手续,从原辅料的采购管理,到车间人员管理,都需要仔细的落实。这些不是简单的商贸营采,复杂程度和繁琐的基础事务,想想就脑子想休假。
看到老板迟迟没有回应,沈明提了一个建议,组建制衣车间挂靠。
沈明离开会议席,拉过来白板,用白板笔将自己的想法,写在了白板上面。
组建制衣车间,就以现在的车衣工人为核心,找下以前他们的老工友回来填充,大概二十人就足够了,安全一点就编制三十人。
为了规避建厂的麻烦,可以单独在村里租个房子,人员关系还是挂靠在工作室,甚至挂在公司都没有问题,不需要申请建厂。
然后让李老板工厂发代工单到工作室,以外接单的形式制衣和交货,回流到李元清的工厂进行包装、检测和出合格证明。
“我们的产品,主要是玩具配件,满足国家玩具强制标准就好,避免额外产生的纺织行业的认证和检测。”沈明总结。
至于这个操作的可行性,基础条件是比较稳的了。
对内,经过扩招,现在的车衣组都十二个人了。首批的玩偶服装都是这十二个车衣工人和五个打板师傅一针一脚缝出来的,只不过组建车间给车衣工人定下来名分而已。
对外,几公分的服装,用料少,车工技术要求又不低,外发代工没有制衣厂和工坊愿意接单。
“既然外场不愿意接单,我们也不方便再提高工价,增加成本。不放弃这个系列的产品,唯一的选择,唯有自建生产线了。因为这个组建厂房,证照办理,还有工人的管理都会比较麻烦。所以,我建议是参考挂靠的方式来走。”沈明有把握说服代工厂。
“我也偏向沈主管的建议,这个环境,建厂风险大,代工成本和管理也不合适,挂靠最简便。最关键的一点,人员增减不会有太大的波折。”褚红珍附和道。
单独建厂,并不在张森的计划中,他倾向于华为和苹果的模式。公司专注于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培育,生产成品委托给专业和负责人的工厂代工,公司通过品控管理把住质量的关卡就好。
至于车衣工人从十二人增加到二十人,甚至再多一点,压力也不至于太大。
后期代工制衣的工厂能够接进来,无非从这些工人里挑选一些合适的分流出去做品控质检就好,剩下的依然是负责高端定制款的手工缝制。
“其他同事的想法呢?觉得这个建议如何?”张森问道。
没有人反对,张森安排沈明和唐颖,分别去找李元清、陈师傅沟通相关的细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