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科举的大改革(1 / 2)
沈碧华作为武圣之境,很敏锐的察觉到了李泰的变化,微笑起来。
“没错,只要楚王李祐还没能发现我的存在,你就绝对能有一搏之力!”
李泰和沈碧华之所以前一段时间这么老实,就是因为面对暗影的全力调查,他们及时的龟缩起来,所以最后才没被发现。
而只要没被发现,他们就有隐藏的资本!
……
至于接受了尚书令职位的李祐,自己也开始忙碌起来。
好不容易长途跋涉的打完个仗,结果一回来就要面临繁重的事务,连半点休息时间都没有,李祐迫切的感受到建立《劳动法》的必要性了。
而目前李祐首要操心的事情,就是科举考试。
原本的科举考试,是李祐为了应对朝廷官员严重不足而采取的两大措施之一,只可惜刚要实施的时候,就三大灾害连番到来,光是救灾都焦头烂额了还考个毛的科举。
现在有了高昌国的物资,大饥荒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不必担心了,自然要重启科举考试,否则的话实在太缺人了。
关于科举考试本身,李祐当初说过要改革,但并没有具体讲怎么改革,所以现在的李祐,就是为了科举考试的改革而忙碌。
当今的科举制度,已经非常成熟了,最开始是童生,凡应考生员——也就是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紧接着就是院试,这是由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由童生参加
,只要考中了就可以称为秀才,也叫做生员,一般可称做相公。但这二者都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其中乡试的大比,每隔三年就会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都是秀才,只要考中了便是举人,也可称为老爷,而举人的第一名称做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考期在八月,所以又称“秋闱”。
之后的会试,则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由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最后一步的殿试,是在会试合格后,就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也是荣登富贵的最后一道关卡。
但凡殿试合格的人都统称为进士,共分为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的第一名就是传说中的状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即是探花。
简单来说,乡试就已经是省级的考试,而会试已然是国家级的考试了,就相当于高考一样。
目前李祐要改革的,正是这会试,因为会试是由各州各道的举人前往长安赶考,所以改革起来也比较方便一些。
会试又被称为“春闱”,这是因为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并且基本都在春季考试,才会有此别称,不过今年的会试却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