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科举改革,糊名制度(1 / 3)
偷懒了没几天,秦怀道又开始在书房里面忙碌起来了。
因为李二已经决定了,将于今年秋收之时,开恩科。
而秦怀道,就是那位辛苦的主考官,需要梳理出来整个科举考试的条条框框起来。
科举虽然由隋朝创立,但是正式开始是在唐朝,从武德年间到如今,科举的条例都还在不断完善中,李二任命秦怀道为主考官,实际上也是希望秦怀道能为科举确立一个正式的模板出来。
之前的几次科举,都是比较随意的,只在部分大洲县进行初步选拔,合格者便可直接参加“省试”,省试名义上是由尚书省主持的全国性考试,相当于后来的“会试”,其录取人选与各人的名次全由主考官一人确定。
也因此,主考官的个人品德和学识就十分关键,由于考卷不糊名的原因,有时尚未开考,名次就已经定了下来,一科下来都是知名的世家子弟。
为此,唐朝又加了一道要求,高中的进士,必须经吏部考以身、言、书、判,合格后始能授官。
科举又主要分为明经、进士两科,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说白了就是填空题。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的要求就很高了,不仅要求对仗工整,而且要言之有物,还有有意境才行。
因此民间一直流传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除了明经科和进士科之外,前几次科举还设置过秀才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
其中秀才科的要求极高,上一次科举的秀才科,就有一科考完没有一个通过的记录,可见其难度之高;
明法科的目的是为了选取司法人才,范围为律七条,令三条;
明字科,文字理论及书法,考《说文》、《字林》;
明算科,考算术,范围很广,选数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