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2 / 4)
摇了摇头,将脑中杂念搁置:“罢了,罢了,现在想此事难有结果。还是巡好堤,考上秀才,才是正事。”
其实考上了秀才,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秀才受官府认可,免征徭役,见官不拜,很是受人尊敬。在这下县可以算做一方乡贤。平日里邻里之间有了矛盾,通常也愿意找读书人来评理调节。
实际好处,别的不说。哪怕是刚刚踏入读书人阶层门槛的秀才,至少是可以开个私塾,教一教蒙童。只要愿意收学生,每月收到的束修是可以维持基本生活的。
夜色渐浓,征召来的本地劳役大都回去歇息了。
县簿劳累一天,回府休息前还特来对杨度嘱咐到:“河畔如有险情大声呼叫就是,堤下有巡岸军士驻扎。现在夜间湿寒,且在草棚中歇息歇息,亥时后会有人来接替你值守。”
杨度和县簿客套一番后,县簿也回府休息了。
亥时,夜晚寒风凌厉,河水汹涌。杨度衣衫单薄坐在临时搭建的草棚中等待交接之人。
草棚里生起的火堆映照在脸庞上显得有些苍白。如果没有县簿加持的强身诗,身体是肯定受不了的。
元朝时期,汉族百姓生活的很艰苦。蒙古人,色目人都比汉人地位高,就连官员汉人都不能做正职。比如杨度所在的平原县,达鲁花赤也就是县令都是蒙古人。底层汉人百姓可想而知,活的更是困苦。
杨度能读的起书也是因为祖上是有着功名的官员。后来家族没落,幸好在太爷爷一辈又中了个举人,后来被指派回平原县做了个县尉。
太爷爷为人豪爽热情,仗义疏财,奈何俸禄本就不高,又不愿意做欺压百姓巧取豪夺之事。导致家里也就没什么积蓄,日子日渐拮据。
太爷爷离世后,家里的日子就更难过了一些。到杨度这一辈,家里值钱的财货几乎典当一空,就剩些祖上和父亲收罗来的书籍,一栋老宅,和几亩薄田。
而父亲在杨度年幼时就不见了,了无音讯。
导致杨度虽是读书人,但平时也要耕作,有时苦中作乐,戏称自己耕读以传家。家中平日里也蓄养些家禽,但大都要卖给城里的大户换取些盐巴和银钱。平时难见荤腥。身体自然难言多强壮。
还好年幼时父亲给杨度启了蒙,但并没有用常用的三字经。
杨度学会的第一句便是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惜清贫温馨的日子没过几年,父亲一日外出,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了。只记得父亲临走前深深的看了自己一眼。
河堤草棚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杨度默默念了一句,这是他多年的习惯。每当陷入回忆,迷茫或苦难时都会轻轻念颂自己学会的这第一句文章。
杨度不知道的是,念诵这句话时,一丝金光在眼眶隐隐浮现。但很快又暗淡下去,好似什么都没有出现过。默然无言,周遭只剩下了河水拍岸和寒风呼啸的声音。
寒风中,黄河浪头突然涌起一朵莹色的浪花。
一道声音缓缓飘入杨度耳中。“多谢公子白天点化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