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北明的心思(1 / 3)
9月26日,镇州城。
“砰!”
在镇州武备学堂的靶场上,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声响起,在场的诸多官员和匠人军官均不由松了一口气。
乖乖,这要是火枪不给力,炸个膛,走个火,将我大明的太子给伤了,这里所有人的脑袋都不够砍的!
“这杆火枪造价几何?”大明皇太子朱伯枢将手中的火枪交给旁边的侍从,然后转头问道。
“回殿下,每杆火枪造价在二十五块到三十块上下。”镇州火器场主事任进昌上前一步,躬身说道。
“你这价格比起从齐国购置,好像也没便宜多少。”
“殿下,军中装备的部分齐国造火枪,以价格来看,确实比我大明自产的还要便宜若干。”大明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镇国将军(中将)吴成浩看见任进昌有些难堪的表情,随即出言解围道:“但是,军国大事,武备供应,可不是以价格高低来论的。倘若,我大明将来战事吃紧,齐国的武器支援迟迟未至,那么即使国内生产制造成本更甚数倍,但只要能及时供给军中,那也对兵事大为有利的。昔日,中宗皇帝(延光帝,原永王)尝言,复兴大明,恢复河山,当在齐国倾助下,以我为主,自力更生,断不可将武备完全依托外援。是故,近数十年来,我大明建钢厂,开军工,办船政,无不秉持此理。如今,我大明所造器物,虽然价格稍稍高了一点,但假以时日,待匠人工艺纯熟,广用机器,必然能将其费用成本降下来。”
“吴卿所言不差。”朱伯枢点了点头,笑着说道:“民间有言,求人不如求己,也是这个道理。不过,这军械价格高了一点,但性能可不许弱了齐国所购之物。若不然,军中将士于战阵之中,怕是要吃大亏。”
“殿下所言甚是,我等万死也要将我大明军械之效用比肩齐国所造。”任进昌闻言,立时拱手应诺道。
“殿下,还需试炮吗?”吴成浩问道。
“那是自然。军中有言,火炮,乃是战争之神,更是决定战阵胜负之关键。我大明建军之路,以精兵为要,更以齐国为范,尤重火炮。如此,且瞧瞧我大明火炮之威!”
北明的军队不论是从编制管理上,还是作战模式上,基本上全盘照搬齐国军队,甚至就连军衔、参谋制度、后勤供给,以及训练操典和战术动作,也全都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每年更是精选若干优秀学员和军官前往汉洲本土的几座军事学校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深造,同时也延请齐国的军事教官进驻北明军队中,参与具体的训练和作战指导。
可以说,北明军队就一支稍稍弱化版的齐国军队,战斗力相当不俗。
因为一直矢志于“恢复河山,重振大明”,北明政权不仅建立了一支东北亚地区最强大的海军,拥有大小舰船数量四十余艘,海军官兵八千余,还组建了一支规模达两万三千余的常备陆军,以及数十万预备役乡兵,几乎将每年财政收入的大半都用作军费,这对一个国民人口规模仅二百一十多万(不含境内众多日本、朝鲜及土著苦力)的小国而言,可谓是“穷兵赎武”。
不过,好在北明家里有矿,除了丰富的皮毛、林木、煤炭、铁矿等资源外,在银州地区(今俄罗斯马加丹州),还有几座储量不低的金银伴生矿,每年采取的黄金和白银价值超过八十万两。
另外,北明政权还在朝鲜和日本两家的身上各自插了一根“营养输送带”,不仅通过各种手段抽取他们的财富,还将他们庞大的人力资源引为己用,大力开发和建设北明所属各个领地。
很难想象,北明这种“弹丸小国”,每年赋税和官营收入高达六百多万银元,为大秦的八分之一之多,当属逆天的存在。不论从人均赋税贡献来看,还是从收税效率上比较,都远远超过秦、日、朝三国。
要知道,北明早在六十多年前,当时还是永王主政期间,就在齐国民政顾问建议下,取消了历经千年的人头税,将赋税、丁役全都摊入田亩中征收,更是取消了大明享受数百年之久的士绅优待政策,“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扩大了赋税的征收人群。
至于曾经被大明朝廷忽略不计的商税和关税(即此前的市舶税),北明政权更是极为重视,不仅颁布制定了各种商税征收律令,还在地方府县和重要港口仿齐国税收管理体制设立专门的税务衙门,以图做到各种商税“应缴、必缴、全缴”的目的。
为了获得更多财源,北明政府还将盐、茶、糖等列为政府专营,每年从中获取大量收息。
除此之外,云州、镇州、苦叶岛、耿罗岛等地的煤矿、锡矿、林场、牧场、垦殖农场,也多为官办或皇家产业,也为北明政府和皇室带来大量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