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埋下一颗种子(2 / 4)
在战败后,英格兰政府除了想在北美领地尽可能多刮些钱财,以弥补虚弱的财政外,他们未尝不是想利用这个契机,准备构建一个全新的殖民体系,一个更严格并且更为统一的殖民帝国。
在英格兰国内,议会已经成为整个王国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并废除了有碍这一进程的地方习俗和各种特权。为了提高执政效率,海外殖民领地自然也要执行同样的行政管理模式,并加强与本土的政治联系。
可以预见,一旦英格兰本土将大洋对岸的北美领地纳入到统一的政治和经济管理当中,这势必会极大地增强英格兰王国的实力。
此前,在北美地区,英格兰人拥有的只是一个“虚构的属国”,就像是一堆随意镶嵌的拼贴,这些殖民地被毫无规则地拼接在一起。
每一块被组装进来的拼贴图案都是因为英格兰机缘巧合刚好赢得了某场战争,这些殖民地的布局和管理不曾依照任何计划。
他们从未将英格兰国王当做他们的君主,也从未将自己当成英格兰王国的一份子,更没有将整个体系当成一个整体看待。
相反,这里的殖民体系一直保持着它原有的样子,分散且多样化,与其说是英格兰的一个“属国”,不如说更像是一个互不统属的联盟。
在骤然失去了爱尔兰后,英格兰政府突然觉得北美十三块殖民领地变得弥足珍贵起来,开始准备要将其牢牢地抓在手里。
这里有无穷无尽的木材,有保证英格兰本土需要的粮食,有能换取硬通货的毛皮,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一个人口多达一百五十多万(比原有历史时空中人口规模略多)的巨大消费市场,可以让刚刚起步的英格兰工业能尽情倾销所生产的工业制成品。
说来也是悲哀,在齐国强有力的竞争下,英格兰的工业制成品销售在欧洲大陆那是举步维艰。
在齐国商品的映衬下,英格兰工业品被贴上了粗制滥造、质次价高等诸如贬义的标签,很难打开市场。大西洋沿岸的法国、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尼德兰、丹麦,乃至普鲁士、瑞典等国家和地区,尽皆充斥着齐国工业品。
而蹒跚起步的英格兰工业品也就在俄罗斯、波兰、奥地利,以及汉诺威、萨克森、黑森、巴伐利亚等德意志诸邦中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赚取微薄的利润。
就这,还要时不时地受到当地政治和经济政策变动所带来的诸多影响,销售情况起伏不定。
比如,数年前,在英格兰国内闹得沸沸扬扬的“瑞贝卡号”事件--船长罗伯特·詹金斯报称在加勒比海的西班牙海域遭到西班牙当局的人员登船搜掠,而且还将他的一只耳朵割下,一度再次引发两国之间的海上争端。
不过,当时英格兰王国刚刚结束了与齐国之间的战争,海上实力大损,国库里也没几个钱,所以并未就此向西班牙发难,而是选择了息事宁人,通告国内的商人尽可能地遵守《塞维利亚条约》,暂时不要前往西属美洲殖民领地进行贸易,以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和损失。
你说说,我们英格兰就是想要卖些工业制成品、做点生意,咋就这么难?
但是,作为自家殖民领地的北美十三块州,却是本土工业制成品可以尽情倾销的市场,想怎么卖,就怎么卖,想卖多高的价格,就能卖多高的价格。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整个北美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要比英格兰本土高出几分。
据科纳尔伯爵提供给内阁和议会的北美经济调查报告中显示,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过去二十年时间里维持着0.8%-1.2%的水平,这已经超过了英格兰本土的经济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