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四路兵马整装待发(1 / 5)
赵加印与言婴一样喜读杂书,涉猎广泛。几人乘车的乘车,骑马的骑马,聚在一起聊了起来,徐椒椒干脆将赵加淅邀到自己车上,丫鬟赶去赵加淅的车上。
赵加印呵呵一笑,道:“说起来,早些时候,苗人、僮(zhuàng)人、侗僚人的祖先都是同一批人,是越族的各个分支。就像我跟你和加定一样的关系,咱们都是赵氏一脉。”
“越族?有这个族吗?我怎么没听说过?”徐椒椒插嘴问。
“正常。你是不是知道羌族、匈奴、鲜卑等等北方胡族?”赵加印问。徐椒椒点头。
“你知道这些族人,是因为史籍诗文经常提到,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赵加印道:“而越族只在《汉书》和《吕氏春秋》这些史籍提过,汉之后就连史籍都极少提到。”
“徐小姐,你是吴县人对吧?”赵加印突然问道。
“正是。昨天不都说过了么?”徐椒椒道。
“那么,多半你也是越族的后代。而且,说不定与邛水司的苗人、僮(zhuàng)人、侗僚人,以及我们这些人一样,身上都流着同一个祖先的血,除了施画和罗依两个北方人。”赵加印笑道。
徐椒椒瞪大眼睛,一脸不可置信反驳道:“不可能。我是汉人。我徐家祖祖辈辈都是汉人。”
她一想到昨天那三人的样子,就一阵反胃,自己怎么能跟那些人一样,身上流着同一个祖先的血?
至于眼前的赵家兄妹和顾嘉,都是云南布政司的汉人,又都有官身,自己和这些人身上流着同样的血,倒也不算丢脸。
赵加印住进了甲字楼,徐椒椒以为他是私访的官员,根本不相信他是芷兰香粉的人。
“我没说你不是汉人。我说的是,长江以南的我们这些人大多是越族后代。”赵加印道:“《尔雅》说了,‘越,扬也。’ 扬就是扬州。《汉书·地理志》则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百越又分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众多越族支系,而岭南地区的南越、西瓯、骆越等各族杂居融合后,变成了今天的僮人、侗僚人、濮夷人(布依族)、白衣人(傣族)等等。”
顿了顿,赵加印又道:“其中,侗僚又叫峒人、洞蛮、峒苗,白衣人又叫百夷、白夷、伯夷、僰夷,交趾那边的人,则将白衣人叫做哀牢人,缅甸司这边叫白衣人叫掸人。僮人在一些史籍中,又叫撞人、徸人,他们自称布壮、布越、布衣、布傣。先秦时期,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地方,统称为濮越。濮越又是百濮和百越的合称。《尚书·牧誓》记载,濮人与蜀人、羌人一起参加了周武王牧野誓师,讨伐商纣。《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濮地是今天的湖广、四川一带。楚人到来,濮人被迫迁徙到西南一带。”
“因此,今天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广、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交趾,就是濮越之地。”赵加印接着道:“秦皇横扫六合后,遂派军南下平定百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同时,从中原征调一万五千未婚女子到三郡,与戍边将士成婚定居。”
“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顾嘉接道:“《史记》是这么记载的。”
赵加印哈哈一笑,道:“没错,正是如此。徐小姐,我说的没错吧?苏州府吴县是不是属南直隶?”
徐椒椒无话可说,她母亲是宋端明殿学士蔡襄的后人蔡妙真,父亲是当朝翰林院侍讲,可她只读过一些常见诗文,哪辩得过人家的引经据典。
她只好转移话题:“你们怎么懂得这么多?”
“嗐,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哪个男人不想征战沙场,开疆拓土?不过,我懂的这些,大多是惠直跟我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