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1 / 2)
元宁三年的秋天冷得特别早,秋收时节一过,别说村里的人不喜欢出门,天气转寒之后,就连有些人家里养着的狗叫得都不怎么欢了。大概是今年收成不好,庄户人家喂狗时也没年景好时那么痛快吧。
若说这狗还有些看家护院的作用,那秋天之后只吃粮食却没有蛋的鸡鸭等在村里几乎可以说是完全绝迹了。王青从春天开始一直不太良好的睡眠也终于得到了拯救,一觉睡到大天亮。
也亏得是农闲时家里没什么事,加上这一世的王青年纪又不大,见她睡得实在,并没有人来叫醒她。甚至王青醒来时还听见这一世的亲娘在训斥弟弟,“你就不能和你姐似的,在炕上躺一会儿多好!”
王青,“……”睡个懒觉还能睡成模范代表,就,一时之间,心情复杂。
不过,等王青披着衣服从屋里出来,看到了坐在板凳上的弟弟,就知道亲娘为什么这么说了。她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个皮小子,有些无奈,“这是又去哪里疯了?”
刘月娥本来就在拍打儿子身上的土,闻言轻哼了一声,“你哪里知道,人家比你我可忙多了。”她轻轻瞪了一下坐在板凳上的儿子,手上拍打出的声音不小,但看男孩的表情,显然是不怎么疼的。
王青的弟弟今年五岁,庄户人家的孩子没什么大名,只取了个“板儿”的小名先叫着,和隔壁家的“锁子”差不多。王青一边吐槽亲爹好歹是识几个字的,却给儿子取这样的小名,一边庆幸当年给自己取名的时候自己说了句话。虽然说“王青”这个名字也不怎么好听,但比起“王小草”还是强多了吧。
——这个时候的王青还不知道,和她亲爷爷给她爹选的小名相比,她这个弟弟的小名其实已经很可以了。
也不怪王青不知道亲爹的小名,这个年代即便是讲究的读书人,讲究“避尊者讳”,不提及亲爹名字里的字,那也是针对大名来的。庄户人家连这点讲究都没有,王青来这个时代满打满算也有两年多了,可除了自己家里姓王之外,并不知道什么有用的信息。想也知道,谁会把正事儿当着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说呢?在家里的时候,她娘叫她爹是“当家的”,她偶尔出门见到的也是大娘婶子们,叫她娘是“王家的”,并没有说她爹叫什么名字呀!
不说小名引起的王青心理活动,就说王青这个弟弟王板儿,还不到男孩子最淘气的年龄,但已经让亲娘很头疼了。倒是今年才被接到王家的姥姥刘老太对着这个孩子有不少耐心,见女儿训斥外孙,就知道她这是不耐烦要隔三差五地洗外孙身上的衣服,连忙打圆场道,“小孩子都这样的,我看板儿很有分寸,知道能在哪里玩儿不让家里担心,有什么不好。”说着,她将板儿棉袄外面套着的单褂子脱了下来,一边给孩子换上干净的,一边对女儿道,“一会儿姑爷该起了,你去做饭去是正经。”
刘老太说的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王家所在的村子里有一条小河,河不宽,平时大娘婶子们也常在河边洗一洗衣服,王板儿就从来不往那河边去,平时最喜欢在各家的柴火垛里钻来钻去,和皮小子们玩打仗游戏。刘月娥想到这里,心中的火气也下去了些,看看天上的日头,发觉确实不早了,即便秋收后吃饭都晚,当家的也快起了,刘老太又换了孩子身上的衣服,于是从柴垛旁边挑了些大小合适的柴,径直往厨房里去了。
王青三两步跟上去,见刘月娥已经把柴火放到灶里去了,又拿出一块不知什么树的皮将灶里的柴火点燃,于是将手伸向了一边的风箱。刘月娥低头看她拉风箱的速度不错,忍不住笑了,“终于能拉动了,是吧?”
想到前年自己以为拉风箱是个轻松的活儿,跟着亲娘往厨房里钻,却使出全身的力气也拉不开风箱的样子,王青的脸蛋稍微红了红。不过,火光一映,她那点脸红也不明显了。天气渐冷的现在,在厨房里拉风箱显然是个好活儿,只是要小心别被火燎了衣裳和头发。刘月娥要做的饭菜不需要大火,王青也就不时伸一伸手,偶尔往灶堂里面填一两块柴也就罢了,一点都不忙。
不得不说刘月娥的时间把控得相当,最后一锅水烧好时,王青这一世的亲爹正打着哈欠从屋里出来。王青在灶门旁烤了这么长时间的火,现在脸蛋红扑扑的,心情也不错,见她爹起了,摆碗筷时还仰脸儿对着她爹露了个大大的笑。
板儿也知道亲爹坐下来之后一家人就可以开饭了,扑过去抱住了他爹的腿就把人往桌子旁带,被王青一把拽住,然后小丫头又朝厨房的方向看了看,“爹你先洗脸吧,娘今天做了汤,可香了。”
王学文一笑,伸手在小丫头头上扒拉了一下,惹得王青不满地嘟嘴,“爹你刚起就来作弄我,头发都让你弄乱了!”
和村里别的人家相比,王家的房子算是不错的,每天早上洗漱有专门的小屋。王学文从厨房里拎了热水,在小屋里洗漱好后,出来一看,桌子上已经摆好了早饭。一盆白菜豆腐汤,一盘子窝窝头,和前段秋收时的伙食相比,可以说生活水准是直线下降了。
板儿还不到能体会家计艰难的年纪,见桌上的饭菜不如前段时间的种类多,就有些不开心。但是他淘气归淘气,并没有不合心意就撒泼打滚的坏习惯,所以虽然兴致不高,但还是老老实实地端起碗喝了一口汤。
然后王青就亲眼看见她这个弟弟一秒从“满含期待”变成了“眼泪汪汪”,小嘴一瘪,说话倒是很清楚,“姐姐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