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一桩命案(2 / 4)
“陛下,文渊阁总管求见。”李忠贤在殿外说道。
晏玄钰关闭了系统界面后说:“让他们进来。”
文渊阁总管身后跟着几个手里恭恭敬敬捧着奏折的太监们。
这些就是经过内阁官员挑选后呈上来的奏折了。
一看到奏折,晏玄钰又想起自己上次所看的奏折里不仅有如林复上的请安折一般敷衍了事的,还有某京城官员洋洋洒洒写了约莫几万字的——此人从历朝历代说起,通篇引经据典,语句晦涩难懂,晏玄钰本以为此人是想通过他列举的事例告诉他什么,于是拿出前部注意力去读这篇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结果通篇看下来,一直到了结尾这人都没有说出来他到底想做什么。
这样真的很耗费晏玄钰的精力,不知道这次奏折堆里还有没有这样的?
晏玄钰随机抽出来几本,没细看,只粗略浏览了一番,发现这些内阁新走马上任的大学士们至少能当个处理政务的帮手,也没有自己原先想象中的那般不堪。
要拿来承天殿的折子,上面盖着晏玄钰给内阁几人的玉印。
李忠贤一甩拂尘,示意文渊阁太监们不必行礼,可以退下了。
通过这些奏折里汇报的内容,可以帮助晏玄钰了解大周朝各地以及京城相关事宜,晏玄钰认真地坐在承天殿软榻上看了起来。
大周朝重文抑武,武官在朝堂上的存在感十分低,平时金銮殿上也是一众文臣的主场。
可是晏玄钰看过的历史书籍告诉他,重文抑武没有好下场。通过晏玄钰这段时间的了解,好消息是在大周朝并没有“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政策,坏消息是因着朝廷对武官乃至于大周士兵的轻视,导致他们缺衣少食,养兵本身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就拿先帝时来说,经常减少对边关守城将士们的粮草供应,由此可见他们过得有多苦。
吃穿都成问题,更不用说他们战斗力如何了
。
而大周未来的敌人之一——突厥,这群在北方的游牧民族,生长在马背上,战斗力十分强悍。
晏玄钰要表现出对武官的重视,武官在朝中的地位才能提高,且晏玄钰还准备重新开办武举,与科举选在同一年举办,但与科举错开进行。
但是兵权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