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4 章(1 / 7)
*
京城人口过百万,只靠开封府周边根本养不活那么多人口,虽然不至于后世说的那样“一国养一城”,但是也的确是大宋各地的物资来供应。
不是说百姓缺什么就让人去采买什么,而是地方有什么就供应什么,别管有用没用都运到京城再说。
朝廷规定他们每年必须送多少东西过去,种类数目列的清清楚楚,想不送也不行。
这样一来那些畅销的货物运到京城就会被一抢而空,京城百姓用不上的就都落入了那些囤货的大商人手里。
京城卖不出去不代表其他地方卖不出去,一来一回一转手就是好几倍的利润,当然,那些利润官府拿不到一点,百姓也拿不到一点,全都落到商人的口袋里了。
其中最惨的就是东南六路的百姓,那边粮食产量高,京城的粮食供应大部分都是从那儿采买。
问题是,朝廷买粮不管丰年灾年都是那个数目,丰年不会多买,灾年也不会少买。
丰年还好,粮食多了就自家留着或者卖给民间的粮商,要是遇到灾年,很有可能连自家的口粮都留不够,粮食交不上去?卖地当佃农。
粮食产量不高的地方也没好哪儿去,再穷的地方也有特产,有特产就得供应京城,东西实在不方便运输也没关系,地方官还有折变、支移等各种手段,算下来比直接交粮还可怕。
这事儿朝廷以前不是没管过,只是里头的水太深,官员商贾都能从中牟利,其中不少商人背后都有高官撑腰,所以每次都是刚开始就被叫停。
反对的人太多,皇帝摇摆不定的话的确容易被拿捏住。
这回主持推行新法的是当今官家,以官家和老王的脾气被商贾拿捏的可能性不大,那就只能委屈那些赚差价的中间商大出血了。
仁宗朝江淮两浙荆湖发运判许元提出“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法子,地方遇到灾年的话就不收粮改收钱,然后用收来的钱去没有灾荒的地方买粮。
虽然征收的数额没有变少,但是运输成本减少了,也省得商贾在其中赚差价。
除此之外,官家任命的东南六路转运使薛向薛大人是有名的理财能臣,让薛大人全面主持均输法算是用对人了。
苏景殊没见过薛大人,对薛大人的了解仅限于听说。
众所周知,大宋的读书人清高的毛病很严重,恨不得把清正廉洁四个字写在脸上的那种。
虽然实际上没几个人能做到。
但是吧,就算实际上做不到,表面功夫也得有。
钱?噫,都是铜臭味儿,拿走拿走拿走。
文臣清贵,要当就要当不染尘俗的官。
薛大人的理财能力强到什么程度呢,朝中清流想起来他就弹劾他是聚敛之臣,骂他欺压百姓对百姓敲骨吸髓,身为读书人却没有丝毫读书人的风骨整个人都掉钱眼里去了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