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11章 血战求归路 上(2 / 4)
“去岁之战,若非我家屯长,只怕我等也早就成了那草原上的孤魂野鬼。”
“是啊,多亏屯长指挥得当,我等才能逃出生路。”
在高国的不断询问,以及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回答和描述中,高国渐渐拼凑出了去岁高顺所部撤出的经历。
熹平六年,八月。
正在草原上行军的高顺,接到了步兵司马的传令,据闻是前方骑兵遭遇敌袭,令后方步卒、弓手、弩车等速速集结,依托车队,列阵迎敌。
很快,一辆辆武刚车被推到了前方,一排排连弩车被安置在了侧后。步卒和弓弩手纷纷以屯为单位开始转换为方阵集结。
类似的情况虽然每屯或者每曲都进行过演练,小方阵的集结不可谓不迅速,但致命地在于此次出征的军队是抽调了各郡各县各塞的驻军组成的,仓促出征下,没有进行过五千人的大方阵编队演练!
还好汉军边郡军司马这一级的军官,都是沙场历练出来的老手。
在几位军司马的竭力协调下,一个五千人的防守阵型终于快要形成了。可就这个时候,前方又传来了一个雪上加霜的消息:
前军五千多骑兵,已经溃败!
这样一个消息,对刚才还有条不紊地调整阵型的汉军将士们,是极大的士气打击。
众人开始疑惑,队列开始慌乱,一些入伍不久,还未上过战场的新丁变得不知所措,甚至连军司马都带着一股不敢相信的神色,发号施令的旗兵所传达的指令也变得迟缓起来。
如果说这五千士卒的组合是一辆巨大的战争机器的话,那么此刻的它显然是缺少润滑剂,每一个部件都变得不那么顺畅了。
无怪汉军将士们如此表现,刚听到消息的高顺同样是有些不可置信,同时内心产生了更糟糕的判断。
这可是汉军骑兵,这可是训练有素的东汉职业军队,这可是在边境草原上流传着“一汉抵五胡”的汉军!竟然这么快就败了?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一汉抵五胡,可不是夸张的说法,即使是略有夸张,至少一汉抵三胡是绰绰有余的。这并不是说汉军的个人武力值多高,多么能打,而是装备的差距。
草原上铁器稀少,箭矢的箭头多数还是骨制,石制,铜制的。刀剑也是粗糙炼制的,钢制镔铁打造的兵器几乎没有。
即便鲜卑人将仅有的铁器除了生活必要外,几乎都用来炼制刀剑了,但仍然远远满足不了战争的需求。
此外,精锐的王庭直属骑兵和大部落首领卫队骑兵,还可以有一些皮制护甲,一般征召的牧民骑兵,就只是穿身皮袍了。
相比之下,汉军的装备只能用奢侈两个字来形容,所有的兵刃都是铁制的,而且不少采用了炒钢法,含钢量也不低。
除了一些弓箭手身着皮甲外,几乎是人人穿着铁甲扎,连战马都戴了头盔,甚至有些重装骑兵全副具甲。
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看看关于汉代武库储备情况的出土文简和考古挖掘,以西汉《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中的记载,该武库在防御护甲方面的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