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27章 茂陵 上(2 / 3)
在茂陵县,这两姓已经各自繁衍出了上千户的族人。他们不仅在茂陵城内各占了一条街的住宅,在城外的乡间,也有好几个里都是耿氏或者马氏举族聚居的地方。
两大家族都是张猛将要拜访的对象,由于长嫂是马氏女,所以张猛优先选择了去马氏的地盘。
要说张氏与马氏是联姻,其实是比较牵强的。因为张猛的长嫂是马续的孙女,但马续这一支并不能代表整个马氏。就像现在接见张猛的是他长嫂的幼弟马方,而当张猛提出想多认识一下马氏族中青年俊杰之时,马方所邀请的也只是他个人交好的几位族人:马岚、马旭、马英。
毫无疑问,这几人的名字,张猛一个也没听说过。难道这茂陵县偌大的一个马氏宗族,就没有几个特别出名的青年人物吗?
确实如此。
原因是多方面的。马氏虽然是一个特别庞大的宗族,但是汉代人们的宗族观念并不是特别的强,没有出现族规大于国法的情形,甚至没有族长这个角色。即使有,也只在个别的家族,而且往往也只是这些家族处在特殊时期的时候才存在。
这与家族整体的经学化进程有关,经学化越高的家族越重视宗族内部的礼法关系。
扶风马氏的祖先是赵国名将赵奢,由于赵奢那个“纸上谈兵”的儿子赵括,害死了一部分家族成员,再加上长平之战后不久赵国就亡国了,所以赵奢的一部分族人后裔就用了他“马服君”的封号以马为姓。
迁徙到茂陵以后,马家的经学化是从王莽时期才开始的。而这当中又出了一位非儒士身份的伏波将军马援。按理来说马援这个时候在宗族中的话语权最高,他是有机会整合宗族力量的。
偏偏马援的最后一战,南征五溪打得虎头蛇尾,连他本人也病逝疆场,又遭到了对手的弹劾,所以马援死后也没能位列云台。
马家再次翻身是马援的女儿当上皇后的时候。凭此马家成功跻身外戚行列,一时风光无二。这个时候的马皇后如果愿意调整家族关系,将宗族资源向少数人倾斜,确定主支和旁支的地位区别,那么马氏也可以成为一个有核心的宗族势力。
可偏偏马皇后是个特别谦逊明礼的皇后,她不仅拒绝了明、章两帝对自己几位亲哥哥的封侯,还严令马氏族人要低调做人,踏实做事。
再加上后汉初的时候,马皇后的两位堂兄,也就是马援兄长马余的两个儿子,马严和马敦都是素有德行的儒士,号称“钜下二卿”,所以这一时期的马氏各小户族人得到的经济、教育和政治资源是相对均衡的。
马皇后去世之后,马氏失势,马援的儿孙又有很多被政敌攻击而倒台,马援这一支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与之相对的,马严的儿子马融渐渐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儒,直到这个时候,马氏才勉强算是成为了一个经学世家。
但马融成名之时,马氏已经是一个庞大又分散的家族了,他自己就有七个兄弟,其中包括同样有名的马续,再加上他的伯父马敦的后人,马援三个儿子的后人,以及马援另外两位兄长的后人,马氏诞生出的人才数不胜数。
如果从马融的曾祖父,也就是马援的父亲马余数下来,刨去妾生庶子,跟马融一辈的,再加上马融下一辈的,五服之内的马氏核心族人就有近百人!醉心学术的马融压根不想管这么一大摊子的人和事。
如果马融愿意挑几个亲近后辈来捧一下,每当有世家子弟、清流名士前来拜访时,都让他们出面露个脸的话,未必不能像荀氏八龙一样捧出个马氏八龙。可正因为这个家族太大了,马融又做不到厚此薄彼,所以干脆一个也不捧。
最后的结果就像张猛询问的一样,马氏并没有最出色的青年俊杰这一说法。
同样的道理,这个庞大家族所能联姻的对象也太多了。如马融的女儿嫁给了汝南袁氏的袁隗,他还有个侄女嫁给了京兆长陵的赵岐,张猛的长嫂还有一位姑姑,嫁给了皇甫氏的皇甫规。这个几乎触及了各地望族的联姻网,也使得马氏在东汉世家中的地位,已经不再需要捧几个代表人物出来立牌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