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〇二章 等待(3 / 7)
谢迁到了临时下榻的总督府官邸客房后,心想:“若让沈之厚来定下一任兵部尚书人选,他一定属意伯安而非德华,德华跟他不是一条心,伯安却不同,二人渊源太深,同年进士不说,更是故交好友,伯安之前几次破格升迁都有之厚的影子,若伯安回朝,德华跟其他文武大臣会怎么想?朝廷的规矩还要不要了?”
谢迁善于搞平衡,但这么做却注定要牺牲一些人的利益。
王琼在谢迁看来很有本事,但相较而言他还是觉得王琼稍有不如后起之秀王守仁,至于沈溪,谢迁从来不会比较,因为他知道沈溪能力超群,之所以被拔擢到这么高的地位上,乃是一个又一个军功笃实的,中间没有任何掺假的成分。
作为现任兵部尚书,又跟皇帝保持着其他大臣没有的默契,沈溪完全有资格决定继任人选。
这回沈溪立下的功劳太大,很可能会被正德皇帝提拔到礼部或者吏部尚书的位置上,那他推举下一任兵部尚书人选乃是情理中的事情。
谢迁前来宣府,更多是想让王守仁“知进退”,说白了就是让王守仁主动放弃竞争六部职位。
等顺利入住并吃过晚饭后,谢迁把王守仁叫来,详细说了一下他的计划:“……伯安,老夫回朝后准备让你多增加些资历,先在宣府做几年,再到三边担任总制,你对西北军情非常了解,由你来镇守边陲,不但陛下可高枕无忧,老夫和朝中文武都能放心。再过些年,调你到南京担任户部尚书,最后回到京师担任兵部尚书……”
谢迁已为王守仁规划好未来要走的路,但这条路却不是王守仁愿意走的,本身王守仁也没有这么大的野心,非要位极人臣。
跟沈溪一样,王守仁也想过几天安稳日子,不愿留在西北苦寒之地,就算回京城担任寺卿一类的闲散官职也未尝不可。
王守仁的心思很简单,无论是担任京官还是地方官,都想要清静,不需背负太大的责任,如此他才可以静下心来,研究荒废已久的学问,让自己的心境更上一层。
但可惜王守仁这种心态谢迁却完全理解不了,谢迁觉得自己的安排对王守仁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恩赐,完全不管对方是怎么想的,非得将自己的意见强加过去……总归是把王守仁按在西北,这才符合谢迁“唯才是用”的标准。
在谢迁看来,王守仁最大的本事就是治理军务,督导屯田和管理粮饷物资上,但他却不知,王守仁志不在此。
“伯安,现在朝廷形势多变,以后老夫想多拔擢你这样的俊杰,将来朝中少不了你施展才华的舞台!”
谢迁体现出的器重不是王守仁想要的,但恪于颜面,王守仁只能唯唯诺诺应承下来,但心底却非常排斥。
之后谢迁再跟王守仁说了一些事,基本上都是在问询,王守仁逐一作答。
王守仁在政事和军事上都丝毫不隐瞒,如此谢迁终于得悉之前朱厚照在宣府以及张家口堡等地的所作所为,知道之前那些所谓的“胜仗”到底是怎么回事。
谢迁最后幽幽叹息道:“若非之厚福缘深厚,关键时刻击败鞑靼人,怕是现在朝廷上下都不得安宁吧。伯安,此番辛苦你了,多得你在陛下身边保驾护航,朝廷才没出什么乱子。”
王守仁谦虚地道:“下官没做什么,主要还是陆侍郎他们能干。”
谢迁笑了笑:“各司其责,就算陆侍郎他们表现优异,也不能完全抹杀你的功劳。宣大之地有你来坐镇,老夫也能放下心来,去居庸关见之厚……”
交谈中,谢迁一直表现得很和善,气氛自然而融洽,满是长辈对晚辈的欣赏。
谢迁再说一会儿,这才起来道:“这一路急行,昨日连大同城都没入,老夫着实有些疲累了,今晚得好好休息……伯安,你安排一下,明日一早老夫便出发,陛下不在,之厚连个可以商议事情的对象都没有,老夫得及时赶到居庸关去,看看如何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局面。”
王守仁明白事理,重重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