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石家得爵(1 / 3)
新作物暂时也不能种,日子又恢复了平静,在孩子们的打打闹闹中,水稻到了收割的季节。
如果说过去韩家田地里的庄稼,只有走近了观看,才能发现一个穗上仿佛多长了几粒,那么今年的水稻,哪怕是刚开始种地的人,一眼望去都知道必然是长了收成。
乡蔷夫亲自来看过,又去禀报了县令。如今换了新国君新律法,原本不喜生事的县令魏尚也不得不积极起来,令韩川入见问话,待收割那天又亲自来看。
县令在等着,自然不能让他坐那等着所有田地都收割完成。田蔷夫陶与带来了县中的隶臣一起动手,先快速收完一亩地,再一起摔打脱粒,然后称量。
陶与不是淮阴人,偌大的楚地,如里典、田典这般的小吏,秦国自然没那么多人可以调配过来。县令主动归降,位置也不会动。但是像田蔷夫这样掌管全县农事的重要官员,秦国就不肯让县中自己随便选人了,而是从南郡调了一人过来。
比起魏尚等人,陶与在秦国日久,自然知道农事之重。他一来此地,就敏锐的发现的堆肥之术和稻麦连作之术,且两者相辅相成,在合适的地块上,几乎能增加整整一季的收成。而这些东西,都出自桃溪里的田典之手。
稻田中镰刀飞舞,县令和陶与都怕作假,不肯到屋中休息,在空地上设席而坐,等了一阵,一亩地的稻谷都收上来了,又令人摔打脱粒。
乡蔷夫季盐兴冲冲地带人去称,不一会跌跌撞撞地跑过来,险些摔了一跤。
“得稻……得稻八石余!”
县令长身而起,田蔷夫陶与更是跳了起来,一边喝道:“你可看错?”一边自己疾步亲自前去查看。
其时水稻收成在有堆肥之术前,不过三石半上下,有了堆肥也只略增,可是韩川家的良种刚收上来是八石多,晒后去水,估摸着也得有六石半,一举增收三石有余,这报上去,他刚来淮阴都得跟着升职啊!
淮阴地方湿热,水稻与小麦都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尽管水稻碾成米后只剩下六成,但本地种得多啊。这样算下来一亩地能出米四石,都跟原本稻谷未脱壳的产量持平甚至超出了呢。
陶与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沉声道:“尽快收了晾晒,待确切收成报上来,我要往郯县报功。”
魏尚也自欣喜,他是一县之尊,农事有功,对他自然也只有好处。
韩川不敢怠慢,毕竟才从楚人变成秦人,对秦律还摸不着边际,于是特别谨慎,甚至又雇了短工干活,趁着天气晴好把所有水稻都收了,然后将清理稻田准备种麦的活也交给他们,自己亲自去县里禀报。
他的田地情况不一,一起算下来,亩产约在六石半左右。陶与禀报县令,发文给仓蔷夫开了官仓,用官粮同他换了六石稻谷,令他将稻种留着先不许食用,待咸阳那边消息过来再说。
韩川心里发苦,他家余粮也不多啊,虽说他也准备留粮种的,但他原来的打算是让乡人同他换粮,一石良种换一石一斗的水稻。这样一来,他家既能多得些粮食,良种也能扩散开去。
现在好了,刚打下来的粮食放家里不能吃,也不能换,要等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的咸阳来的命令。
陶与看了他一眼,韩川的神色落在眼中,他自然明白其难处。他有意同韩川交好,现在倒显得是在坑人了……心思微转,陶与笑道:“韩田典不必担忧,官仓不能轻动,我却有些积蓄,先借予你就是。你那稻麦、粟麦轮作与堆肥之术,听说连大王都在时时过问,只要在关中得以验证,赏赐是一定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