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大婚之日(1 / 3)
洪武五年,腊月十六,大吉,宜嫁娶。
对大明百姓来说,这都是很重要的一天,因为他们选择在这一天举行婚礼,跟自己心仪的女子从此携手,度过一生。
而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因为当朝太子朱标的缘故,变得更加神圣庄重,给腊月十六这一天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自然也让更多的老百姓趋之若鹜。
据大明户部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选择在这一天结婚的,已经超过两百万新人,悍然冲向三百万大关,这对于一个总人口尚不到一亿的帝国来说,无疑是极为震撼的数字。
能跟如今的太子,未来的皇帝,同一天结婚,或许就能沾染几分真龙之气呢!
这是许多老百姓最朴素的想法。
因此,洪武五年年末,这个奇迹,便应运而生了。
仓廪足而知礼,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若是赶上战乱年间,老百姓当然也不会放弃了子孙繁衍,不过那一定就是处处从简,甚至连礼仪都是草草了事,两张铺盖卷放在一起,那便是一个新家庭的开始了。
但是现在,大明如日中天,国富民强,经过了几年的休养生息,已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煌煌气象。
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家里都渐渐有了余粮,有了能够对抗稍不好年景的底气,自然也就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一些超越了吃饱肚子这一底层需求的事情上,比如说读书,比如说艺术,比如说婚丧嫁娶之类的仪式感。
在当时,娶亲的流程,多到令人怀疑人生!
其实每个对此感到头疼的新人们,应该庆幸,他们只是普通老百姓,而非当朝太子。
因为如果民间的礼仪繁琐程度是十分的话,到了皇家,这个程度用一百分来形容,都有所不足。
纳采,问名,纳征,告期,册封,醮戒,亲迎,合卺,朝见两宫,盥馈,庙见,庆贺……
民间有的,皇宫一定会有。
民间没有的,皇宫依然要有!
十七岁的太子朱标,在这一天,几乎完全成了牵线木偶,在礼部官员的指点下,机械地完成着一项项规定动作,脸上挂着表达喜悦的笑容,但其实……早就被这令人头皮发麻的繁冗,冲淡了内心的欢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