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改进农具(1 / 4)
中秋之后,便是忙碌的秋收季节,一年的辛苦耕耘,都指着这段时间的收获。
天公作美,这一年里,关陇地区并没有遭逢大旱大灾,而在王猛的主持下,各地官府指导百姓开挖沟渠,引水灌溉,也很大程度的缓解了西北地区降水量少的问题。
当然,在大范围的推广耕杷耱技术之后,也减少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成功起到了保墒防旱的效果。
总而来说,今年是一个丰年。
虽然不管百姓收获多少,桓熙都定死了三石粟米的租税,但遇上了丰年,怎么说也是一件好事。
毕竟民众有了积蓄,也就有了购买商品的需求,继而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真要是大家穷得叮当响,纳了赋税之后,只够一家人糊口。
无论桓熙怎么鼓励发展商业、手工业,没有消费的需求,也是在白费力气。
桓熙不曾征收商税,就是因为关陇地区过去的经济基础实在太差。
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在经历过两个免税期,以及一個新的丰年之后,只要卖力耕田,家家户户应该都有盈余,商业、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也是可以预见的。
桓熙在与将佐们商议之后,决定在明年开始征收商税,当然,最初的税率不会定得太高,总不能竭泽而渔。
长安城外,机巧院,治粟校尉张高平一如往常的在厢房里品着茶。
去年冬天,为了推广耕杷耱技术,他的足迹遍布秦、雍、梁三州,回到长安之后,又被调来了机巧院当差,说是任职,其实也跟养老差不多,每天固定往厢房里一坐,也不用他干太多事情。
别人都说张高平是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但人家的功劳实在太大,足够他吃一辈子。
不是所有人都迫切地追求进步,张高平除了耕田,也没有别的本事,桓熙总不能将他用完就丢,只得打发来了机巧院,养着他。
同时也是让给巧院的匠人们好好瞧着,只要你功劳足够大,就算是今后想要混吃等死,桓熙也能给你一个体面的职位,让你颐养天年。
回想着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张高平满心感慨:
‘还是长安的粟米养人呀。’
所谓富易妻,贵易友,不是所有人都像王猛一般,位高权重,仍然与糟糠之妻相濡以沫,恩爱不减当年。
张高平发迹以后,家里的农妇自然是配不上他的,一纸休书后,他迎娶了一位士族女子,又纳了一房美妾,生活别提多滋润了。
当然,嫁女给他的那家士族肠子如今都悔青了,原以为他能就此得到桓熙的重用,哪知道烂泥扶不上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