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7章 能确认身份的东西(2 / 3)
后方临时烈士陵园接收烈士遗体后,先取出小口袋内的两块领章,做好登记,然后把遗体埋了。
棺木是基本没有的,因为战争的前三天,边境各县老百姓踊跃捐赠出来的棺木就用完了
最后在一块准备好的木板上用毛笔写上烈士的身份信息,坟前一插,这就算暂时完事。
至于水泥修筑庄重肃穆的烈士陵园,那是战争之后的事情。
后来复员后,看进口影视剧,项伟荣才知道在西方军队一般是使用身份牌,觉得这个才是烧不烂,一般也炸不碎的好东西。
在联合力量成规模之后,他提了这事,也就成了公司内部立下的一个规矩。
这会继续清理,除了中士军衔标志和那双破破烂烂的德式军靴,这位无名烈士还留下了个没腐烂完的烟斗、三十几发锈蚀的子弹、一个饭盒,其它什么都没有。
汤勺呢
对不起,红军当年有个“大汤勺令”,提醒参军者别忘了自带个吃饭喝汤用的大汤勺,结果大家基本上都带上了家中用惯的大勺子。
出生农村的士兵,从小习惯用木头勺子,而且除非走远路,平时吃完饭后,把勺子往靴子帮那一塞就行,方便的很。
用坏了也不愁,随便找块还凑合的木头,自己拿刀再削一个出来就成,反正从小到大,俄国农村男孩子基本上都会这个手艺。
还不好看也无所谓,自己用着顺手、方便就成。
就这么点东西,遗骨收拢,遗物一道打包,安德烈提议晚些得为烈士准备具棺木。
“通知城里的伙计,多预定些,这估计不少。”张楠看了看四周,说了句。
是不少,附近还发现了好几具,只不过还没都彻底挖开而已。
至于附近更远一些的区域,天晓得还有多少。
牺牲中士当初无人为其掩埋安葬,附近发现的遗骨距离现今地标也非常浅,显然当年战况、局势异常紧张激烈。
在战斗结束后,双方,或者说至少德军没有理会这些牺牲红军的遗体。
从留下的破损枪支、弹药看,两边甚至都没有精力和时间随意打扫下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