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 女生 > 诗相 > 第五十五章《农》

第五十五章《农》(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擎天霸王诀 炮灰觉醒意识后,哥哥们后悔了 穿成寡妇后,我成了京城首富 医香 富贵春深 超厉害的天选者们 穿越八零之军妻养成计划 然得一心人 总裁无耻:锁爱不节制 厨艺大师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有九大学派,而以儒家、法家、墨家及道家影响力最为深远,时至今日儒家为主导,道家次之,法家逐渐融入儒家和道家之中,而曾经富有影响力的墨家因其学术观点偏爱底层老百姓,故逐渐失去了存在的生存空间。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管仲,是法家代表人物,后人根据他的言行事迹编纂成《管子》一书,此书中有篇文章名为“士农工商”,描述社会中人可按四个类别划分,这个划分概念影响了古典中国几千年,到今日依旧有参考意义。管仲被誉为春秋第一相,他在相国职位上辅助齐恒公成功登顶春秋第一霸主,另外有个形容朋友之间交情深厚彼此信任的成语管鲍之交,便是源于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可能让很多女性朋友对管仲嗤之以鼻的是,管仲是妓院的鼻祖,他首创开设女闾,初初为宫中权贵的淫乐之所,后来作为政治家的管仲将它发展为国家公立妓院,将部分嫖资充当国用,乃至用女闾笼络人心等。

管仲的哲学思想和政治遗产影响深远,集中体现在《管子》一书,尤其是士农工商的思想,简短的四个字基本上囊括了社会基本构成,四民要素相辅相成,要说今日依旧是四民社会,固然也没错,不过这个四民思想理论一般只会出现于政治理论研究中。士,古代说法是士大夫,即具有知识的统治阶层,换作今日的说法是精英阶层;农,指古代多数从事农业的平民,古代农业文明时代,农业是四民社会的基础,因此有重要的地位,有无农不稳的说法,从排序上看是仅次于士,而实际上农应该自始至终都是末端的;工,指的是从事技术工作人员,是社会生产率提高的基础;商广义来讲便是指商业,狭义来讲就是指商人,四民社会中应该是泛指从事贸易促进互通有无的商业人员。四民社会中,士的地位最高一直未曾改变,虽说农的重要性较高,但是从事农业的百姓,自始至终应该都是社会的底层,从事工业技术人员的社会待遇显然低于商业人员。历史上,常有重农抑商或轻商的说法,重农的本质,应该是古代统治阶层认为农业是维持统治的基础,而商业会慢慢侵蚀农业基础,故而有所谓的重农抑商之说,不过也有不同的政治理论,认为商业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最强动力,因而说重农抑商的本质,其实是重士抑商,因为士族阶层是治理国家的,而商人强大后,必然使用金钱向士族阶层施加影响力,进而影响统治阶级,故而抑商,而所谓的重农,应该是自古以来忽悠从事农业劳动者的托辞。

农业文明的四民社会中,士族人员最少,农业人员占主体,工商人员次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且看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巨变可知,大部分农民慢慢转变为工人,工人阶层成为四民社会中的大头,士商整体来说稍有增长,应该整体比例不会很大,毕竟士商是食利阶层,过于庞大迟早会引发社会动荡。不管四民社会中的人员结构怎么变化,自始至终未变的是,农是几千年来社会地位最低的,好在社会生产率大幅提高,大多数农民逐渐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日子,尽管有相当部分农民转变为艰辛的工人阶层,但是农民的整体社会待遇有所提高,尤其是当代从事农业的人民,相当部分超越工人的待遇。

在古代,社会生产率低下,多数农业劳动是纯手工操作,90年代,在乡下从事农业劳动,使用的农业工具甚至和两千年前并无二致,上世纪从事过稼穑的人,想必都会说务农很辛苦。乃至今时今日,人们习惯于都将从事农业工作视为低等工作,不过在土地承包政策的引导下,加持机械化的工业工具,从事土地承包经营的农民,社会待遇俨然已经胜过多数转变为工人的农民。在古代,人间辛苦是三农,古代农业工具原始且效率低下,使得农民日出便作日落才息,更为让农民辛苦的是少闲月,播种的季节农民将要双倍劳作。鉴于农民的艰辛,多有士族阶层的诗人们,持有人文关怀,创作出同情农民兄弟的佳作,如白居易年轻时创作作备受赞誉的《观刈麦》,如与白居易交游甚密的诗人李绅创作的《悯农二首》,诗中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流传极广,妇孺皆知。《观刈麦》和《悯农二首》都是诗人们年轻时创作的,年轻的他们所呈现的人文精神是值得称赞的,足见年轻的士大夫阶层中人,多有同情底层农民的。

《悯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一首《悯农》诗,前两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正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农业时令的基本现象,对于了解过稼穑的人来说,很容易理解,后两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则是涉及到社会经济层面,需要充分理解社会运行原理后方能深刻明白,对于很多未经世事的人来说,农民伯伯种植粮食不足以让自己免于饿死,恐难以理解。第二首《悯农》诗,首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描写农民在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仍然要辛苦的从事农业劳作,那一滴滴的汗水洒落在天地里,与白居易《观刈麦》中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有异曲同工之妙,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经典名句,现如今已经成为很多家长教育子女用餐时不剩粮食的口头禅了,穷苦的小时候便是如此,经常被长辈教育到,饭碗了米粒都要吃完,粮食来之不易。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并不能说是精品诗篇,但是它流传甚广,不断被人们所吟咏,正是因为它语言质朴易懂,朗朗上口容易背诵,同时也深刻的诠释出农民的艰辛不容易,在农民占主体人群的时代,这两首诗更能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虽说是描写的北方农作物情况,它本身也适用于大部分自然界生长的植物,如一粒桃树种子生长成后结成满树的桃子,一袋稻谷种子可以播种成片的稻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句要历经社会现实后,尤其要懂点经济学原理,方会醍醐灌顶,其内在原理与北宋诗人张俞的诗作《蚕妇》是一样的,越是辛苦换来的成果反而价值越低,换来的成果还不足以养家糊口,这是古代社会中残酷的现实,而尽管当今社会看似发达,然而这样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辛辛苦苦的工作一年,到头来所剩无几,仅勉强维持生计的情况大有人在。用这样的诗句引申批评统治阶级腐朽也好,暗示当时的社会黑暗也好,农业科技相当发达的今日,这种现象并未彻底根除,是因为这种现象是无法根除的。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指出,科技的巨大进步的确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也的确消除了影响人类生存的恶劣情形,然而人类内部的问题却几乎千年变,科技的进步仅能消除绝对贫困,而解决不了相对贫穷,因此“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社会现象永远会上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天灾末世:手握随身公寓,囤千亿物资 溺宠军妻:爷命不可违 尘途有路 穿越异世界之重生归来 白宣之恋 八零:穿到五年后,高冷外交官求复合 一往无前 妖仙渡 反盗墓:国宝专案组 阳光一直在路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