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佳节》(1 / 2)
恰好刚入大学的2007年,国家决定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此消息一出振奋人心,不仅可以让广大劳动群众增加了休息时间,还可以让国人感受到此举将预示着传统节假日的回归。以上三个节假日,再加上春节(含除夕夜),是影响中国人心最为深远的四大节日,其它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寒食节,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等。四大节日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自是无需赘述,而其它佳节虽流传至今,影响力及适用范围多呈现衰微之势,甚至远不如舶来的节日。元宵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等四个节日,今日看来,它们的影响力不仅衰微,部分国民甚至开始对它们失去概念,不过好在七夕节确有升势的趋向,虽然它目前主要是在中青年一代心中有影响。
近些年来,传统佳节受到洋节的冲击较大,四大节日由于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受影响有限,但是其他节日,在民众心中尤其是新生代的脑海里,概念淡化到远不如对洋节的认知,乃至部分洋节受欢迎度盖过四大节日。寒食节,虽是传统节日,但如今影响力甚微,已无存在的必要,今人较少对此节有印象或有过此节的习俗,唐诗中曾有多首以寒食节为主题的诗篇,尤其以韩翃的七言绝句《寒食》较为上乘,可证明唐代有重视过寒食节。腊八节,今日和寒食节一样可以说是几无影响力,据说他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留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不过未曾见证过有这么一回事,据个人所接触的圈层来看,几乎无腊八节的概念,所知的也只是听闻。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这天,古代称为上元节或元夕,是继春节之后的节日,作为庆贺新春的延续,过了这天一般会认为过完了新年,记得乡下人们还是蛮注重元宵的,在家乡被视为“小年”(有些地区一般视腊月二十四为小年),随之进入城市里,发现人们对元宵节的概念也逐渐淡化,或许未来会紧随寒食节和腊八节的后尘。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以单数为阳双数为阴,重九即重阳,故而得名,这日有登高的习俗,所以又称它登高节,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又有此日祭祖和推行敬老的活动,又会被称为敬老节。这个节日在唐宋时期应该很受欢迎,王维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见一斑,而今日势微至为小众节日,倘无敬老和登高习俗的加持,重阳节想必也会步入其它微势传统节日的后尘。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是传统民间重要的节日,近些年在消费主义的大力倡导下,此节重新焕发成为与西方情人节抗衡的中式情人节,影响力远胜过其他小型传统佳节。七夕节源于流行民间的牛郎织女故事,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家喻户晓,相传在每年的七月初七日这天,人间的喜鹊飞上天搭成鹊桥,牛郎织女得以相会以解相思之苦,因此在这天的深夜里,古代的人们常叙说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的脉脉情话。七夕节之所以在新时代焕发新春,源于西方情人节的巨大冲击力,人们也开始认为中国该有自己的情人节,而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具有表达爱情的蕴涵,再加持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日渐辉煌的商业活动,于是将七夕节穿衣戴帽演绎成为中国的情人节,一方面以抗衡西方情人节,另一方面挖掘中青年们的消费潜力。
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地区,几乎都含有其民族性特色的节日,但是这些节日很难在它乡落地生根,就连国内傣族的泼水节也只能在云南少数民族群体中流行,而近些年流行于国内的洋节,其民族性成分较低,倾向于是弘扬人类文明而设立的节日,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皆是如此,故能在国内大肆流行起来,因为懂得感恩及感恩父母是值得宣扬的精神文明。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宣扬抵制过洋节,将过洋节视为数典忘祖,这种做法无疑是不可取的,从过往历史看,传统佳节追根溯源未必就百分百绝对是中国人自身创立的节日,面向未来看,传统佳节有势微乃至被舍弃的可能,如腊八节和寒食节,乃至元宵节等,而洋节中的父亲节,母亲节及感恩节,多是弘扬人内心深处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何不予汲取。人类文明是相互影响和转化的过程,面向未来的文明形态自然会逐渐取代保守型的文明形态,好比唐宋时期流行的寒食节和腊八节,如今却悄无声息,乡下曾经很流行的元宵节却逐渐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市场份额,同时也看到古时候很一般的七夕节,近些年声名鹊起,因此对待传统节日也好,洋节也罢,它们自然会随时代的趋势而逡巡,乃至消逝或新生。
世界各族人民被大河高山阻隔时,各自形成部落及发展成为国家,有各自的天文历法系统,从而形成了各自的日历,如中国通用至今的阴历或农历,近代文明开端以来,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为了方便沟通交流,于是统一使用新历法,即今日通用的公历,但是世界各国仍有部分延续他们的旧历,如中国公历和农历并用。公历和农历并用的时候,有略显尴尬的时候,两个历法的新年,人们一般会向亲朋好友表达祝福语,都是新年快乐则有点怪怪的,搞得人们再重复过新年,为了以示区分,公历新年时祝福语新年快乐,农历新年时祝福语为春节快乐或新春愉快。春节,据说是近代才确定的词汇概念,在古典中国帝制时代,春节这天原本被称为元日,元字,始也,从一之意,也即开始的意思,故元日是指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近代以来,需要引入公历历法去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公历和农历并用时,为了区分两个历法,将公历的的元日改为元旦(旦本义,是指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即一日白昼之始意,与昏相对应,昏是一日白昼之终意),而将传统的元日定为春节。
元日,或说是新年,对任何国家或民族而言,都是特别重要的日子,中国的春节,无疑亦是中国人最为注重的节日,节日期间,全国各地相继有丰富多次的庆祝活动,其中最为重要的活动是一家日团聚欢度佳节。春节,俗称过年,其最为主要的特征是鞭炮、烟花隆隆响,谓之过年有一种传说,据说人们为了驱赶年兽,采用发出巨响的炮仗驱赶,贴对联年画是人们表示辞旧迎新的显著特征,这些年俗流传至今至少已有千年历史,从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诗篇《元日》可以见得。元日来临前的晚上,即除夕夜,是人们大团聚的好日子,在社会物资尚且不是很丰富的小时候,孩子们无疑是这天最为开心的,辞旧虽不是意味着把旧物的舍弃,但是迎新则必须有新的行头,故除夕孩子们多是全新穿戴,再者就是晚餐特别丰盛,全家其乐融融,今日人们平时的物资与春节时可享用的几无区别,致使新年缺期待无特别感,想必是年味越来越淡的核心原因。原本是著此文介绍可品赏的传统佳节诗词,却在上面赘述了传统节日和洋节,于此回归主题,从王安石的《元日》开始,毕竟元日也是一年中传统佳节的伊始。
《元日》
(宋)朱元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大致意思是旧的一年在爆竹声里逐渐远去,和暖的新春来临,人们畅快的饮用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撤下旧的桃符,换上新的桃符,这首诗描写的是新春时辞旧迎新的景象,取材于民间习俗,通过品读此诗,大致了解北宋时期过春节的情景,其习俗与今日并无二致。作为厕身庙堂高位的王安石来说,在推行新政的时候,单纯的描写新春辞旧迎新,想必不会这么简单,因此有学者评说此诗在表现新春欢乐场景的同时,也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这首诗四句看似只描写信念的场景,实则隐晦的表达了他力推新法,作此诗时,王安石正式成为首相主持变法,即便是王安石本人也纯属表达下“元日”里万象更始的场景,但在旁人看来,尤其最后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自是容易让人联想到,他要呈现自己革除旧习推行新政的斗志,期待实行新法胜利并实现美好的愿景。不管如何,王安石作此诗是纯表达春节的气象,还是寓意所指,都是描写春节中可一读的作品,倘若其真的寓意革旧鼎新,那作者借新年伊始表达他推陈出新的奋斗精神,更是值得欣赏。
传统佳节中,紧随春节之后的是元宵节,古人称之为元夕,民间传统也是非常重视这天的,其实也是从春节到元宵节期间,都有重视,全国各地在这半个月内有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元夕节的晚上,人们张灯结彩,闹市里人头颤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其盛况几何,宋代词人辛弃疾在其名作《青玉案·元夕》已有描述,名为《生查子·元夕》也有简略的描述它花市灯如昼的盛大场景。《生查子·元夕》一般默认成欧阳修的手笔,但它亦见于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的文集中,造成后世争论究竟是谁创作了改词,虽然争论无关紧要,但是作品系谁及创作背景,会影响人们对这首词的深度理解,倘若作者存疑,一般只能理解他的表层寓意。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上半部分描写往年元夕夜晚时两人幽会的情景,去年元宵之夜繁华热闹非凡,街上的花市灯彩像白天一样光亮,月亮升起至柳树梢头,相约在黄昏以后互诉衷肠,下半部分则是物是人非的感觉,无法再续昔日光景而感伤,到了今天元宵盛景时,月色和灯光和去年一样,但是却没有见到去年的那个人,情不自禁的的甚感悲伤,泪珠沾湿了衣裳。这首词是典型的今昔对比的艺术手法,是诗词中较为常见的套路,该套路下有声誉甚广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基本寓意是表达人们心中物是人非的心境,人们独自重游故地时,容易油然而生这种情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这首词的妙笔,写出了作者与情人在去年元宵节晚上,在月光柳影的映衬下,你侬我侬情话绵绵的景象,营造出朦胧柔美的意境,然后笔锋一转说到今年元宵灯依旧而人不见,用泪珠沾湿衣裳表达出作者与所念之人难续去年情缘的哀伤之感。
正月十五日的元夕,是一年中首个三五月圆之夜,此时的古人们还沉浸于延续的年味当中,人们游灯街逛花市,热闹非凡,看到元夕胜景后的文人们不约而同的称赞它,道出元夕节晚上乃是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生查子·元夕》的存疑作者朱淑真,描写元夕夜火树银花触目红。古人将三五月圆之夜发展为节日,自是将月圆寓意人们阖家团圆,然而一年之中足足有十二个,却偏偏只将春日里的正月十五和秋天中的八月十五发展成为传统节日,其历史渊源或许是个值得探索的议题,古人们对四季中的春与秋最为看重,春秋的组词寓意众多,而少夏冬的组词及寓意。这两个十五之夜,虽都是传统佳节,显然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远重要于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究竟为何,不得而知,单从唐诗宋词中有关两节的篇目可知,古代文人更为看重中秋佳节,或许与文人素有悲秋的情节有关,故今人可以欣赏到很多中秋佳节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