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5变迁(3 / 5)
照相业56年一共来京19人,以中国照相馆、国泰照相馆为代表。
中国照相馆在王府井大街南口,几十年后东方新天地的地界,这里有新式结婚礼服,是很多思想开放的年轻人结婚拍照首选。
国泰照相馆在西单北大街,跟中国照相馆的硬件条件差不多。
四九城百姓最津津乐道的是理发店,“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四家理发名店集体迁到四九城,足足有108人,当时被人戏称“一百单八将进京城”。
56年7月27日,大名鼎鼎的“四联理发馆”正式在王府井大街北口的金鱼胡同33号挂牌营业。
理发店名字挺长,除了“四联理发馆”以外,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四家联合。
实事求是来讲,四联进京以前,四九城女性的发型就那么几种,说好听叫庄严、厚重,说难听就是土、呆板。
四联之所以出名,不仅因为那里服务热情,而且会的花样多,做的发型新潮,能烫出大波浪,几天下来,名气就打响了。
56年8月4日的时候,《北京日报》上甚至刊登了四联的新发型,妥妥领先个二十年(如下图)。
四联理发店的师傅们是靠手艺赚钱的,跟几十年后部分tony傍富婆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四联进京前,四九城的理发价格一般在一毛到四毛之间,四联却是理发八毛起步,烫头两块二。
尽管价格不菲,但宾客依旧盈门,经常爆满,尤其是年关的时候,每逢腊月,前来烫头的女同志络绎不绝,理发师傅这个月连吃饭的工夫都没有,一天能工作十四五个小时,相对应的,收入也高,能拿一百多块钱。
除了以上种种,还有裁缝。
1956年四月,208名来自沪县波纬、雷蒙、造寸等21家服装店的“红帮裁缝”被选拔进京。
裁缝以宁波人居多,之所以被称作“红帮裁缝”,据说是鸦片战争后宁波开埠,当地裁缝开始为被称作“红毛”的外国人做衣服,因此得名。
服装店进京,《北京日报》头版头条进行过报道:“适应首都人民改进服装的需要,上海二十家著名服装店迁到BJ”。
但老四九城人嘛,不光嘴快,探究欲也强,没多久就有人说,四九城新添了一家制衣厂,谁要是穿上这家厂出的衣服,可就了不得了。
其实也不算新添,是在某级别非常非常高的单位下属的“服装加工部”基础上,与进京的“金泰”“蓝天”“雷蒙”“鸿霞”“造寸”“波纬”“万国”等七家最有名的服装店共同成立了四九城友联时装厂,也就是后来大大有名的“红都”。
友联有三大任务,基本不对外,除非带着单位证明信的出国人员或者有省、部单位的介绍信才能到那里做一套衣服,而且价格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