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六章 知彼之论(1 / 3)
武皇的问题问的很大,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做出一番阐述。
这主要考虑到郑瑞的实际情况,他毕竟没有亲自去过边疆,更没有机会了解那里的唐军情况,只能做泛泛之谈罢了。
武则天此问的目的,一则是表示自己对边患问题的重视,二则是看看郑瑞是否有这方面的才智。她倒是没有对郑瑞的回答抱太多的期望,只要稍稍点中题意,知其谙熟兵法韬略即可。
但郑瑞并不是武皇肚里的蛔虫,他开始紧张而认真的思索起来。
这个问题的确太大了,让他一下子不知如何着手。更何况,郑瑞虽有关注西北边事,但终究不是官场中人,看不到最新的邸报,能够被他掌握的讯息实在是少得可怜。
郑瑞心中苦笑,武皇这不是存心为难自己么,若单纯的套用兵法,没有事实作为分析的依据,不过是纸上谈兵,便是提出些意见来也只能沦为夸夸其谈。若是这般结果,郑瑞宁愿闭口不言。
郑瑞思索的时间久了一些。众人等得望眼欲穿,心道郑瑞这小子是不是答不上来了?连好友裴恒都腹诽起来:这都什么时候了,你倒是说上两句啊,套几句‘兵法云’也比啥都不说好吧?
因着郑瑞是正对着武皇,武则天能够很清楚的看到郑瑞的面部表情,她知道他是在紧张的思索,应该是不想让自己失望才这般慎之又慎。武皇对郑瑞的回答不禁起了几分好奇。
“回禀陛下……”
裴恒听到郑瑞重新开嗓了,跟着狠狠的松了口气,这小子当真是不让人省心啊!只听郑瑞道:“西北边患自我朝建立伊始便已存在,其中,突厥、吐蕃,乃我朝边患之罪魁。而吐蕃之害,尤甚!”
郑瑞开始了对边患问题的剖析。
他重点阐述了吐蕃近百年来对唐朝屡动刀兵的事实,并列举了诸多战事,并且通过对比突厥与吐蕃的实力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来证明其所言‘吐蕃之害尤甚突厥’的论点。紧接着,他从全局角度入手,说明了吐蕃与唐朝时战时和的情况,并就此作出‘吐蕃弱,亦不可掉以轻心,吐蕃强,则边患不绝;若欲彻底解决边患,非吐蕃覆灭不存不可’的定论。
由此可见,郑瑞在对待吐蕃的态度上,是坚定的主战派。这让在场的主战派朝臣颇觉欣慰,当然也让主张招抚和亲政策的朝臣们皱起了眉头,认为郑瑞锋芒太过,好战心太强。
继而,郑瑞对他所了解的几次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战役进行了分析,分别对敌我实力进行了初步的判断,从中提炼出了战胜吐蕃的几大难点,以及几大优势。
他的分析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并不是很到位,但胜在条理清晰,思维缜密,还是获得了朝臣们的认可,至少郑瑞不是信口而言,夸夸其谈。
但是对于真正了解边患实情,并且亲历过边患问题的将领们而言,郑瑞还是太嫩了点。而对于听多了各种建言的武皇陛下来说,郑瑞的分析并不出彩,还是老生常谈的那一套。
“臣不才,无有经验,只能纸上谈兵,若要真正的解决好边患问题,还是要因地制宜,就事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