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风筝(1 / 8)
发明于东周的春秋时期,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了三年之久,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冰杯称之为“纸鸢”。
风筝是由糨糊、纸刀、竹篾、纱纸条、马拉纸、线等物品制作的,风筝长尾巴是起平衡风筝的作用。风筝于南北朝时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而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后于公元1600年传到欧洲
墨子(墨翟)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鲁班(也称公输班),《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
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而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足足能飞三天之久。
风筝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相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追寻风筝的起源,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770-221bc)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另据《鸿书》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曰:“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在中国古代,木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并能带上火药用作战争进攻的武器。
鲁班是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人,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也是鲁国人(一说宋国人),由此推断,风筝鼻祖“木鸢“的发源地,应是齐鲁一带。
民间传说中最早的风筝是楚汉相争时张良创造出来的,他坐在大鹞子上飞到项羽军队的上方,在鹞子里唱楚地思乡的民歌,唱得项羽军队“四面楚歌”,所谓“征人一夜尽望乡”,军无斗志,于是项羽大败。
古代风筝,曾被用于军事上侦察工具之外,更有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
汉代——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廷中出放风筝。
宋代——人们把放风筝作为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
日伪时期——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训练打靶。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斗笠、树叶、和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