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法兰西共和国(4 / 5)
根据法国宪法第二条,法国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属于罗曼语族,由拉丁语演化而来。自1635年起,法兰西学术院就是法语的权威机构,但其并无立法权力。除法语外,法国国内有77种地方语言,其中8种分布于法国本土,69种分布于海外领地。法国政府并未规定私人出版物的语言文字,但是法国法律要求在商业和工作场合中使用法语。除在本国推行法语相关措施外,法国政府亦建立法语圈国际组织等国际机构,以提高法语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地位。据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2亿人会讲法语,其中包括母语使用者和第二语言使用者。
自17世纪至20世纪中期,法语是欧洲流行语言,多用于外交及国际事务,也是欧洲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的通用语。但在当时,法语并不是大部分法国人的母语:根据1794年亨利·格雷瓜尔所作的统计,全国2,500万人中,只有300万人的母语为法语,余下人群的母语各异(有阿尔萨斯语、布列塔尼语和奥克语)。由于法国教育的普及(法语是惟一的教学语言)、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大众传媒的兴起,法语得以取代其他语言,在全国的方方面面被广泛使用,这个语言一体化的进程到20世纪最终完成。随着英国在世界范围的扩张与美国的崛起,法语的外交通用语地位为英语所取代。
即使英语取代法语的外交通用语地位,但是法语的单字与文法比英语严谨与清晰,许多国际组织或外交文件等等,有英语版,有时候会附上法语版。当英语版出现翻译、单字或文法有疑虑,则以法语版为主。法语至今也是许多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足球联合会等等。
由于17世纪至20世纪法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法语在美洲、非洲、波利尼西亚、东南亚和加勒比海等地区得到传播,许多前殖民地将法语作为官方语言。如今法语是除英语之外学习人数最多的外语,法语使用者的数量也处在增长之中,特别是在非洲的部分国家。去殖民地化后,法语在非洲的部分地区保留通用语的地位,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和西印度群岛则出现以法语为基础的混合语和混杂语言。而在黎凡特、印度和东南亚的法国前殖民地,法语的使用则较为少见。
宗教
法国是世俗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法国目前的宗教政策植根于历史上的法国式世俗主义(la?cité,严格实行政教分离,保证公共生活的世俗性)思想。
天主教在法国占主要地位达一千多年之久。在法国47000座宗教建筑物中,94%为罗马天主教建筑。法国大革命后,伴随着去基督化运动,天主教会失去先前在君主制国家的崇高地位。19世纪法国政局动荡,政治制度摇摆不定,天主教会的地位也来回改变。1905年政教分离法案的实施彻底终止天主教会和其它宗教团体的特权(随军神职人员(英语:militarychaplain)团体和阿尔萨斯-洛林地区除外),而只认可不宣扬宗教信条、不干扰决策的“宗教组织”。而山达基、家庭国际、统一教和太阳圣殿教等信仰则被政府认定为邪教(sectes,贬义词),在法律中不具有宗教的地位。
关于法国国内的宗教信仰情况,不同的调查给出了不同的数字。根据1965年的调查,81%的法国人认为自己信仰天主教,而在2009年的一项调查中这个比率降为64%;1952年有27%的法国人每周参与一次弥撒(或更多),但在2006年,这个比率仅为5%。调查还显示,法国国内有3%的人口信仰新教,自先前调查中有所增加;5%的人口信仰其它宗教,而28%的人口没有宗教信仰。福音派新教或是目前法国发展最为迅速的宗教。根据2007年1月的另一项民意调查,法国有51%的人口信仰天主教,31%的人口坚持无神论或不可知论(另一调查显示这一比率为27%)只有5%的法国人定期前往教堂(在天主教人口中占10%),10%的人口信仰其他宗教或无确定信仰,4%的人口为穆斯lin,3%的人口信仰新教,佛教和犹太教则各有1%的信徒。2009年政治逻辑学专家皮埃尔·布雷雄的独立估计认为,法国的天主教人口比率已跌至42%,而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的比率升至50%。2012年的欧盟民意调查(英语:eurobarometer)则显示,总共60%的法国人信仰基督教(50%为天主教信徒,8%为新教徒,其余2%信仰其它教派),20%的人口无信仰或为无神论者,13%的人口为不可知论者,6%的人口为穆斯lin。
法国的穆斯lin群体近年来增长较快,但不同的估计人数之间相差很大。2003年,法国内政部估计的人数是500至600万(8-10%)。在法国监狱服刑的囚犯估计有约70%是穆斯lin。根据世界犹太人大会发布的数字,法国国内大约有60万名犹太教信徒,为欧洲最多。
因法国国内发生的包括萨缪尔·帕蒂谋杀案在内的多起穆斯lin主导的恐怖袭击事件,时任法国总统的马克龙为打击极端宗教分子,要求法国国内的穆斯lin群体采用其制定的“共和国价值宪章”(charterofrepublicanvalues),该宪章在穆斯lin反对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否定伊斯兰教具有政治目的,强调性别平等原则,谴责女性割礼、强迫婚姻等方面做出要求;2021年1月17日,法国穆斯lin信仰委员会(cfcm)主xi穆罕默德·穆萨维(法语:mohammedmoussaoui)发布声明称同意采用该宪章。
美术
在法国博物馆中,雕塑和绘画是主要藏品,一些博物馆只收集雕塑和绘画作品。国有的卢浮宫博物馆收藏了大量18世纪前的艺术杰作,例如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1986年于旧火车站奥尔赛站(英语:gared'orsay)落成的奥尔赛博物馆收藏有来自19世纪下半叶的艺术作品(主要是印象派和野兽派画作)。现代艺术作品则多收藏于蓬皮杜中心的法国国立现代艺术美术馆。此三家国有博物馆平均每年招待近1700万人。巴黎大皇宫美术馆也是国有博物馆,于2008年共招待有130万人。市立博物馆中,游览人数最多的是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主要收藏当代作品,2008年招待有80万人。在巴黎之外,全部大城市都拥有一座收藏法国及欧洲画作的美术博物馆。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里昂美术馆、里尔美术宫、鲁昂美术馆、第戎美术馆、雷恩美术馆和格勒诺布尔美术馆。
建筑
中世纪时,封建贵族建有众多城堡,以彰显其权力。其中一些城堡得以留存至今,如希农城堡、昂热城堡和文森城堡等。此时期,法国建筑同西欧大部分地区一样,罗曼式风格盛行,例如图卢兹的欧洲最大罗曼式教堂——圣塞宁圣殿,以及勃艮第的克吕尼修道院遗址。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风靡欧洲数百年。北法兰西拥有众多哥特式教堂,如葬有许多法国君主的圣但尼圣殿、沙特尔主教座堂和亚眠主教座堂。此外,兰斯主教座堂是众多法国国王的加冕地;教皇宫是14世纪天主教教廷的所在地。文艺复兴兴起后,一些意大利艺术家受邀至法国宫廷。卢瓦尔河流域建起许多法式城堡,如香波尔城堡、舍农索城堡和昂布瓦斯城堡。
中世纪末期,巴洛克建筑兴起,其在世俗领域要比在宗教领域成功。凡尔赛宫拥有许多巴洛克风格的特点,设计者儒勒·哈杜安·孟萨尔是巴洛克时代最为著名的法国建筑师之一,他还参与荣军院圆顶的设计。而一些当时尚不属于法国的地区存在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巴洛克建筑,如南锡的斯坦尼斯拉斯广场。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设计许多防守坚固的要塞,成为一名影响力巨大的军事建筑家。他所设计的要塞和堡垒的布局(如菱堡设计)为后人沿用,在西欧、美国、俄国和土耳其都能找到他的设计的影子。
大革命结束后,第一共和以及之后的第一帝国时期,当权者偏好新古典主义。在大革命爆发前,法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有先贤祠和图卢兹市政厅。第一帝国时期,又建造巴黎凯旋门和马德莱娜教堂。此类风格建筑,称为帝政风格。第二帝国时期,又兴起新的奢华建筑风格,如新巴洛克风格建筑巴黎歌剧院。新的都市生活要求严谨而齐整的城市规划,因而兴起巴黎改造。此外,哥特式风格于此时期出现复兴,代表建筑师为欧仁·维奥莱-勒-杜克。19世纪晚期,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建造许多桥梁,成为当时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的桥梁设计师之一,例如埃菲尔桥和加拉比高架桥(英语:garabitviaduct)。他的另一个代表作是闻名于后世的埃菲尔铁塔,为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
20世纪著名的法国建筑师有勒·柯布西耶,为功能主义建筑的泰斗。近年来,法国建筑的设计多为古代风格与现代风格的糅合,卢浮宫前新建的金字塔即是这个融合的典范。摩天大楼和大桥是现代建筑的代表,但因它们对于城市的整体布局和美感的破坏,因而被政府限制。1977年起,巴黎核心区域新建的建筑不得高于37米(121英尺)。巴黎的拉德芳斯是欧洲最大的商务区域,兴建有大量摩天大楼;著名的大桥有米约高架桥,是全世界结构高度最高的桥梁。当代著名的法国建筑师有让·努维尔、多米尼克·佩罗、克里斯蒂安·德波尔藏帕克和保罗·安德鲁等,其中克里斯蒂安·德波尔藏帕克和让·努埃尔曾分别于1994年和2008年获得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奖。
文学
最早的法国文学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代,当时法国的语言还未统一,众多早期文学作品使用不同的语言;法语文学的语法和拼写亦未统一。当时的代表文学家有克雷蒂安·德特鲁亚和阿基坦公爵威廉九世(使用奥克语)。一些早期作品的作者未知,如《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兰斯洛特圣杯(英语:lancelot-grail)》。法兰西史诗(英语:matteroffrance)及武功歌是法国中世纪的一种文学形式,代表作品为《罗兰之歌》。1175年佩鲁·德圣克洛德所作的《列那狐故事》则讲述一只虚构的列那狐传说的故事,亦为早期法国文学的范例作品。
16世纪法国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拉伯雷和蒙田,二人的代表作分别为《巨人传》和《随笔集》,至今闻名于世。其中,蒙田的《随笔集》开创随笔文体的先河。诗歌界出现七星诗社运动,著名人物有龙萨和杜贝莱。17世纪,拉斐特夫人所作的《克莱芙王妃》开创心理小说(英语:psychologicalnovel)先河;拉封丹写下数百篇寓言(其中包括著名的《蚂蚁和蚱蜢(英语:theantandthegrasshopper)》),为当时最为著名的寓言家,他创作的寓言故事则成为如今法国儿童的必读书。戏剧方面,让·拉辛、高乃依和莫里哀被看作法国17世纪最伟大的三位剧作家。让·拉辛对于语言以及亚历山大体(英语:alexandrine)的运用使他颇具盛名,其代表作有《布里塔尼居斯(英语:britannicus(play))》和《费德尔(英语:phèdre)》;高乃依的代表作《熙德(英语:lecid)》一度震动宫廷;莫里哀则被看作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喜剧大师之一,主要作品有《愤世者(英语:themisanthrope)》《吝啬鬼》《无病呻yin(英语:theimaginaryinvalid)》《伪君子》《贵人迷(英语:lebourgeoisgentilhomme)》等。莫里哀对于世界文化的影响深远,法语亦因此被称作“莫里哀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