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立陶宛共和国(3 / 7)
建筑
立陶宛境内有约20座城堡(英语:listofcastlesinlithuania),还有许多古代贵族(英语:lithuaniannobility)的宫殿与庄园,许多留存至今。泽尔维诺斯(英语:zervynos)与卡皮尼什基艾(英语:kapini?kiai)为民族村(英语:ethnographicvillage),保留了许多历史悠久的老屋。
约翰·克里斯托夫·格劳比茨(英语:johannchristophglaubitz)、马尔钦·克纳夫斯(英语:marcinknackfus)、劳里纳斯·古采维丘斯(英语:laurynasgucevi?ius)与karolpodczaszynski(英语:karolpodczaszynski)等17至19世纪的立陶宛建筑师(英语:listoflithuanianarchitects)将巴洛克与新古典的建筑引入立陶宛,使维尔纽斯成为东欧巴洛克风格的重镇,维尔纽斯旧城因建有大量巴洛克式教堂等建筑而获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战后的战间期立陶宛的临时首都考纳斯建了许多装饰风与立陶宛民族浪满主义风格的建筑,为欧洲装饰风建筑的代表之一,获选欧洲遗产标识(英语:europeanheritagelabel)。
戏剧
立陶宛主要的戏剧院包括维尔纽斯的立陶宛国家剧院与维尔纽斯旧剧场、考纳斯的考纳斯国家剧院(英语:kaunasstatedramatheatre)和克莱佩达的克莱佩达剧院(立陶宛语:klaip?dosdramosteatras)等;著名剧团包括怪人剧团(英语:keistuoli?teatras)以及剧作家奥斯卡拉斯·科尔苏诺瓦斯(英语:oskaraskor?unovas)和吉蒂斯·伊瓦纳斯卡斯(英语:gytisivanauskas)的剧团等;sirenos(意为警报器)、theatrium与nerk?teatr?(意为潜入戏院)等为立陶宛重要的戏剧节。
音乐
立陶宛传统音乐(英语:lithuanianfolkmusic)为波罗的音乐的一支,使用拨弦乐器(康科勒琴(英语:kankl?s))与管乐器,传统音乐多用于风俗仪式,包含一些多神异教信仰的元素,可因地区分为单音(英语:monophony)、异音(英语:heterophony)与复音(如苏塔廷内斯sutartin?s)三种型式。1924年第一届立陶宛音乐节(英语:lithuaniansongfestival)于考纳斯举办,1990年起音乐节每四年举办一次,每年均吸引约三万名传统歌舞的表演者前来参加,2003年立陶宛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音乐节共同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1636年9月4日,数名意大利歌剧家在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邀请下,于立陶宛大公宫演出歌剧,为立陶宛首次的歌剧演出。现时维尔纽斯的立陶宛国家歌剧和芭蕾舞剧院有歌剧演出,为立陶宛的重要演出场地,由独立艺术家组成的维尔纽斯城市歌剧团(英语:vilniuscityopera)也有歌剧演出。
19世纪末的艺术家米卡洛尤斯·孔斯坦蒂纳斯·丘尔廖尼斯为立陶宛历史上重要的画家与作曲家,在他35年的人生中创作了超过200首歌曲,对立陶宛文化带来重要影响,为象征主义、新艺术运动与世纪末艺术的代表人物,还被认为是欧洲抽象艺术的先驱之一。1970年代布罗纽斯·库塔维丘斯(英语:broniuskutavi?ius)、奥斯瓦尔达斯·巴拉考斯卡斯(英语:osvaldasbalakauskas)、奥努特·纳布泰特(英语:onut?narbutait?)与维德曼塔斯·巴图利斯(英语:vidmantasbartulis)等新世代的作曲家逐渐登上舞台,他们尝试将现代极简主义及新浪漫主义(英语:neoromantici?(music))与立陶宛传统音乐结合,以创造新的曲风;同时期维亚切斯拉夫·加内林(英语:vyacheslavganelin)、弗拉基米拉斯·塔拉索瓦斯(立陶宛语:vladimirastarasovas)与弗拉基米拉斯·切卡西纳斯(立陶宛语:vladimiras?ekasinas)三位爵士音乐家的组合(加内林/塔拉索瓦斯/切卡西纳斯三人组)奠定了维尔纽斯爵士乐派的基础,立陶宛今有维尔纽斯爵士音乐节(英语:vilniusjazzfestival)、考纳斯爵士音乐节(英语:kaunasjazz)与比尔什托纳斯爵士音乐节(立陶宛语:bir?tonasjazz)等艺术活动。
合唱也是立陶宛文化的重要元素,维尔纽斯是迄今唯一出过三个欧洲六大合唱联赛(英语:europeangrandprixforchoralsinging)优胜合唱团的城市。
立陶宛音乐资讯中心(英语:musicinformationcentrelithuania)(lmic)为在国内外推广立陶宛音乐的非营利组织。
摇滚/抗争音乐
1944年苏联占领立陶宛后,立陶宛的艺术创作受苏联审查制度(英语:censorshipinthesovietunion)限制,任何批评政府的艺术均遭查禁。1965立陶宛的第一批摇滚乐团(英语:rockmusicinlithuania)成型,包括考纳斯的kertukai(立陶宛语:kertukai)、aitvarai与nuogiantslenks?io,以及维尔纽斯的凯斯图蒂斯·安塔内利斯(英语:k?stutisantan?lis)、vienuoliai与g?li?vaikai。1987年至1989年立陶宛音乐家举办了摇滚游行(英语:rokomar?as)(rokomar?as)音乐节,在歌曲中加入了暗讽时政的比喻,为促成波罗的三国独立之歌唱革命的重要一环,阿尔吉尔达斯·考斯佩达斯(英语:algirdaskau?p?das)担任团长的后现代摇滚乐团安蒂斯(英语:antis)(antis)为当时最活跃的乐团之一,在其歌曲〈僵尸〉(zombiai)中即有关于苏联红军占领立陶宛、在乌克梅尔盖驻军的歌词;维陶塔斯·凯尔纳吉斯(英语:vytautaskernagis)的歌曲〈科罗拉多金花虫〉(koloradovabalai)中,金花虫暗指配戴近卫军丝带的苏联人。
立陶宛甫独立时,摇滚乐团foje(英语:foje)风靡一时,其演唱会吸引上万人进场,1997年乐团解散后,原吉他手安德留斯·马蒙托瓦斯(英语:andriusmamontovas)仍是立陶宛乐坛的重要人物。
另一名歌手马里约纳斯·米库塔维丘斯(英语:marijonasmikutavi?ius)创作了立陶宛体坛国歌〈三百万(英语:trysmilijonai)〉与2011年欧洲篮球锦标赛(立陶宛主办)的主题曲nebetylisirgaliai。
饮食
立陶宛料理与北欧料理相似,但仍颇具自己的特色,使用的素材包括大麦、土豆、黑麦、甜菜、蔬菜、浆果及蘑菇等本地农产品,沿海地区也常有鱼类料理,起司、酸奶、酸奶油与奶油等也是重要的饮食元素;传统料理中的肉类主要为腌制,如烟熏香肠、火腿、斯基兰迪斯香肠等;汤品则有牛肝菌汤、白菜汤、甜菜汤、牛奶汤与数种粥品。黑麦面包为立陶宛传统料理的主食,早餐、午餐与晚餐均会食用,并在传统祭仪中扮演重要角色。
立陶宛料理受德国饮食影响,引入了许多猪肉与土豆制品,如东欧黑布丁(英语:kishka(food))、立陶宛土豆布丁与传统甜点树蛋糕,而传统肉饺基比奈(英语:kibinai)则源于信奉犹太教的卡拉伊姆人。另外因过去许多立陶宛贵族聘用法国厨师,立陶宛饮食也受法国饮食的影响。
波罗的人制作蜂蜜酒已有上千年历史,啤酒(英语:beerinlithuania)为现今立陶宛最受欢迎的酒精饮料,早在11世纪即有农家酿造啤酒的纪录,被用于传统祭仪中,近代立陶宛人则以农家酿造为基础,开发了商业酿造啤酒的生产模式。根据2015年统计,立陶宛为欧洲单位人口啤酒饮用量第五高的国家。
节日
立陶宛有两个国庆日,一为2月16日,纪念1918年立陶宛独立法案签署的日期,另一为7月6日(立陶宛国家日(英语:statehoodday(lithuania))),纪念1253年明道加斯建立立陶宛王国;6月24日的圣约纳斯节(英语:saintjonas'sfestival)(仲夏节)是源于多神异教信仰庆祝夏至的节日。截至2018年,立陶宛全年共有13个国定假日。
除国定假日外,立陶宛重要的庆典与活动还有维尔纽斯的圣加西弥禄市集、维尔纽斯国际影展(英语:vilnius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考纳斯城市日(英语:kaunomiestodiena)、克莱佩达海洋节(英语:klaip?daseafestival)、时尚感染(英语:madosinfekcija)(立陶宛最大的时装秀)、维尔纽斯书展(英语:vilniusbookfair)、维尔纽斯马拉松(英语:vilniusmarathon)、立陶宛音乐节、维尔纽斯爵士音乐节、恶魔石露天音乐节(英语:devilstoneopenair)、大萨莫吉希亚骷髅地节(英语:大薩莫吉希亞骷髏地節)与阿普奥莱节(立陶宛语:apuol?sfestivali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