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六科主事(2 / 2)
强如明太祖朱元章也是笼络了淮西和浙东的士绅阶层,才能虎踞金陵,奄有天下,后世的太平天国轻士绅,而废文教,虽能得逞于一时,但最终还是在士绅阶层和清廷的联合绞杀下灰飞烟灭。
科举必须要开,这不仅是和清廷争夺人望的重要手段,也是现阶段琼州军发展的壮大的重要举措。
因为现在是明末清初,也是八股取士最兴盛之时,琼州军如果废科举,采用其他的选才方式,剥夺了读书人的晋身之阶,那注定要被这个时代抛弃。
“末将似乎明白了,咱们要成就大业,那就必须有读书人替咱们干活,替咱们说话。”
听完马仲英的解释,马三德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他识字其实也不多,对能识文断字的读书人其实也比较佩服,但又痛恨这帮读书人没有嵴梁,甘心替异族效力。
“科举是要办,但咱们也要完善咱们的人才体系,否则咱们永远就要受制于士绅地主,你去传本帅谕令,把咱们军中子弟中年不满十五的男丁都统计一下,由提督府派人教授他们学业,等将来他们长大成人,也能有个晋身的机会。”
琼州军要发展壮大,甚至推翻满清,自然不可能依赖没有骨头的读书人,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那就要养出自己的新军功集团和新文官集团,用来取代旧的官僚体系。
所以这些未成年的军中少年就成了马仲英最好的培养对象,且将军中子弟送入学堂,教他们读书识字,还能得到士兵的拥戴,正可谓一举两得。
“末将替滇西的儿郎们谢过大帅了,可那些战死士兵的子弟哪有银子念书?”
琼州军虽然出自滇西,但离开泸西时算上辅兵不过一万人,此后又经历了两次南宁守卫战,其实真正的滇西老兵已经没有多少了,但这些人有不少还有家小在,尤其是泸西招募的兵马,他们的家小都已经迁到琼州。,现在马仲英提出要让他们进入学堂念书,虽说是出自好意,但在马三德看来读书的费用也不是他们能够承受的。
“咱们的学堂不是私塾,乃是咱们琼州军自己的学堂,又怎么会收他们的银两,而且本帅还会拿出银子贴补他们,让他们安安心心地读书识字,筹办学堂的事就交给在肇庆投奔咱们的吕轻侯和从高州带过来的陈夫子筹办,我看这两个人还不错,虽然有些迂腐,但对大明还有几分念想,让他们按我的意思尽快拿出一个具体的章程来。”
马仲英摆了摆手,泸西是琼州军起家的地方,三万多军民百姓跟他一路南下,付出无数的血泪,现在就是琼州军反哺他们的时候,开设学堂,让他们的子弟得到一个好的归宿,就是最好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