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九章 论圣(下)(1 / 4)
“真是一次难得一见的盛会啊!昔年有鹅湖之会,诞生了两位著名的哲学家。现如今王庸跟千叶真昔两国汉学家的聚会,不知道会留下什么样的美名。”
有秉承着中立态度的南韩学者一边观看着电视直播,一边感叹。
时至今日,大部分南韩学者对于王庸的怨恨早已消散大半。
而那些兀自忌恨王庸的,在观看了今天这场直播之后,也是彻底服了气。
王庸在论圣之中展现出来的博学多才,远远超越其年龄。只听言论,恐怕没人会相信这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说出来的话,更多的人会以为这是一位“知天命”的老儒师的话语。
忌恨这样一个人,是徒然浪费时间跟生命的事情。因为在王庸未来的生命历程里,那些王庸的手下败将一辈子都不会再有跟王庸交手的机会。
“鹅湖之会?听你这么一说,还真有那么几分意味。只是昔年鹅湖之会的两位大师,都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思想理论。王庸跟千叶真昔虽然已经是目前最强的两位汉学家了,但是仍旧距离那两位有些遥远啊!”另一个南韩学者感叹。
两人言辞中频频提到的鹅湖之会,却是发生于南宋时期的著名事件。
当时朱熹跟陆九渊各自创立学说,但是互不相容,大有不死不休的局面。
于是吕祖谦邀请了朱熹跟陆九渊两人,意图调解两人学派之间的分歧。而这次盛会实质上是一场客观唯心主义跟主观唯心主义的辩论。它在华夏哲学史上地位尊崇,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会上,双方就“教人之法”展开争论。朱熹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多读书,多观察,充分发挥格物致知的作用,从书中认识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
而陆九渊则认为格物致知是一种“穷功夫”,对着一张凳子坐上一天,也不能领悟出什么道理来。必须体察己心,认识到人类心性的本质,这样善与恶、是与非就全都自然浮现了。
两方激辩三天,虽然陆九渊跟其兄弟陆九龄一度占据了上风,但是最终两方仍旧谁也没能说服谁,只能不欢而散。
调解没有达成,可是这次辩论却给后世之人产生深远影响。
在东洋备受推崇的阳明心学,就是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理论发展而来。
至于朱熹的程朱理学,更是发展壮大,一度成为南宋之后几个朝代的主流思想。
鹅湖之会的影响可见一斑。
两位南韩学者用“鹅湖之会”类比王庸跟千叶真昔,却是将两人抬到了相当高的位置。
只是此时的两人,却没心思了解外界的评论。
两人论圣已经足足一个小时,华夏历朝历代的圣人几乎全都被两人论了一个遍。
而这期间,山顶上的人也越聚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