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三章 杨嗣昌的心思(1 / 2)
孙承宗的去世,对杨嗣昌的打击,同样是很大的,他能够出任内阁首辅,依靠的就是孙承宗的推荐,虽然说皇上也有这层意思,但自己的资历不够,内阁里面的那么多大臣,自己都比他要强,特别是内阁次辅唐世济,理所当然是出任内阁首辅的。
孙承宗去世之后,杨嗣昌第一时间赶到了孙府,吊唁孙承宗大人。
内阁首辅的调整,意味着朝廷的政策,也要做出来相应的调整,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大明朝内阁的职责,决定了这种必然。
明朝实行的是内阁负责制度,在皇权和臣权博弈日益激烈的明朝,内阁首辅的职位,举足轻重,很多的时候,皇上提出来的建议,会遭到诸多大臣的激烈反对,譬如说开海禁,譬如说开辟皇庄等等,皇上需要依靠内阁,来贯彻自己的思想,朝廷中间的大臣,需要内阁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内阁处于这样的情况下,权势日益大了。
当然,皇上是清楚这一点的,在内阁里面,会扶持起来不同的势力,内阁意见真正统一的时候,还是在万历年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的时候,那时候上下是统一的,自从张居正之后,内阁一直都不可能完全统一的,这也是皇上不愿意看见的,若是下面的重臣,意见都完全一样了,岂不是将皇上架空了。
杨嗣昌出任内阁首辅以来,很快就面对诸多的给事中和御史的弹劾了。这些人弹劾的主要目标,就是苏天成。他们认为孙承宗去世了,苏天成失去了支持,以前很多的事情,就要翻出来算算账了。
读书人都是有着自身的骨气的,也可以说是书生意气。
书生意气这东西,不知道是好是坏,不好怎么界定。曾经有人专门总结了书生意气,为什么说到意气。总是点到了书生,说来说去,大概也只有书生才有可能意气用事的,政治家不能够意气用事,如果这样做了,要不然就是天下大乱,要不然就是自取灭亡。商人不能够意气用事,否则有可能陪个精光,农民没有办法意气用事,为了温饱苦苦挣扎,老老实实种地,没有办法一起用事。至于说到军人,军令如山倒,更不能够由着自己的意气来,军官要是意气用事了,那就是血流成河。甚至毁灭了自己的国家。
如此说来,书生意气似乎不是好东西了。但也不一定,书生意气里面,有最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真实,不为利害所动,不为世故所困,不会为世俗的议论所左右,依然保持着本性,哪怕是碰的头破血流,哪怕是身首异处,也不会在乎的。
在朝廷里面,给事中和御史被视为比较典型的书生意气,他们有着自身独立的认识,对谁不满意了,对谁做的事情不满意了,不管你是什么地位,不管你是不是大权在握,也是要弹劾的,正是因为给事中和御史的这种作用,皇上总是非常看重的,也是努力保护给事中和御史的,让他们敢于大胆的说话。
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可惜的是,书生意气最大的问题,也就在于不谙世事。
所谓世事洞明皆文章,人情练达即文章,世道是复杂的,绝不会由着意气来的,书生意气,一旦被权贵所绑架,所造成的破坏也是巨大的。
朝廷里面,就存在这样的问题,那些给事中和御史,不管遇见什么事情,都是要争论一番的,有些时候,政策是需要越辩越明的,可惜他们钻进某个牛角尖里面,一味的争执,一叶障目,因为很小的一点弊端,就否定了整个的政策。
这就是书生意气的可悲之处,追求完美,可惜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情。
给事中和御史弹劾苏天成,主要还是针对陈年旧事了,也就是苏天成在陕西裁撤卫所军队,在江宁县和河南府限制权贵的利益,盘剥士绅富户的利益,当然,他们不会明说,只是提出来苏天成侵占了百姓的利益,至于说苏天成做出来的那么多成绩,在他们看来,不算什么的,他们必须要坚持真理,必要要坚持祖制,不能够破坏,他们是站在卫道士的高度,集体讨伐苏天成的。
杨嗣昌很清楚,这些御史和给事中,完全是一派胡言,若是要求这些给事中或者是御史到江宁县、河南府或者是陕西省去了,恐怕是弄得一团糟,更不用是剿灭流寇和抵御后金鞑子侵袭的事情了。
杨嗣昌虽然是读书人出身,但多年的磨练,他的身上,早没有了书生意气了,要不然也不会出任内阁首辅了。
接到这些弹劾奏折的时候,杨嗣昌很是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