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本》(1 / 3)
《瑜伽菩萨戒本》,绍安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页:
参、随文释义
我们这一次的菩萨戒法叫做「瑜伽菩萨戒」,玄奘大师用瑜伽这两个字来赞叹菩萨戒法的殊胜,瑜伽这两个字翻成中文叫做相应,就是相应于大般涅槃,在修习菩萨戒法的时候基本上是两个主要的法门:
第一、根本法门
根本法门就是说,首先我们在修习菩萨戒之前,我们必须要发起坚固的菩提心,就是说我们虽然是一个生死凡夫,我们在内心的妄想当中要确立一个生命的希望,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我们希望能够上求佛道,我们希望能够下化众生」,内心当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引导着我们,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要安住在我们的菩提心。
第二、大乘正见
就是我们应该要有正确的智慧来观察生命的真相,在整个十法界的因缘果报当中,主要的因缘就是我们内心的造作。换句话说,我们由于内心的恶念跟罪业,所以招感三恶道的果报;我们由于内心的善念跟善业,而招感人天的果报;我们也由于内心的出离心,而招感二乘的偏空涅槃;由于内心的菩提心,而成就无上菩提。所以我们应该要正确的了解整个生命的因缘,是由我们内心所变现出来的,所谓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当我们能够发起坚固的菩提心、具足大乘正见,这样子在《瑜伽师地论》上说,我们叫做安住菩萨种性。
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整个菩萨戒当中,我们是安住在根本法门,依止这样的菩萨种性,我们开始发出行动去修学广大的菩萨戒法,所谓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这种三聚净戒,这三聚净戒的实践就叫做枝末法门。我们能够依止根本法门来修习枝末法门,本末双举,这个时候我们就正确的走在成佛之道,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正式的安住在瑜伽的功德当中。这个就是整个菩萨戒的修学纲要。
前一科我们讲的修学纲要是讲到根本法门;这一科的随文释义,就随顺菩萨的戒文来解释它的义理,这个是讲菩萨的枝末法门,有三聚净戒。我们看科判:古德把菩萨戒分成三科:甲一、受戒劝修,我们受了菩萨戒以后,我们应该要修学的内涵,首先先作一个大纲说明;甲二、广明戒相,这一科就正式广泛的说明菩萨戒的戒相,把三聚净戒开展出来,有四重四十三轻的开遮持犯,广明戒相等于是整个菩萨戒的正宗分;甲三、结劝应修,当我们了解了菩萨的三聚净戒以后,就着一个初发心的菩萨,我们面对这么一个广泛的三聚净戒,我们应该依止什么心情来受持菩萨戒法,在第三科当中有一个明显的开示。现在我们看第一科:
甲一、受戒劝修
就是我们受了菩萨戒以后,我们所必须修学的内涵,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应自数数专谛思惟:此是菩萨正所应作,此非菩萨正所应作。既思惟已,然后为成正所作业,当勤修学。又应专励听闻菩萨素呾缆藏,及以菩萨摩呾理迦,随其所闻,当勤修学。
我们受了菩萨戒,等于是发了菩提心,也具足了大乘正见,这个时候戒文当中说到我们应该要修学两个内涵:
第一个、应自数数专谛思惟:此是菩萨正所应作,此非菩萨正所应作。
我们应该要专谛的思惟,当然这个地方从一个修学的次第,我们应该要先学习,我们受了菩萨戒,在整个成佛之道只是跨出第一步,我们对于成佛生起一个这样的希望,有了希望表示有一个开始。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要先亲近善知识、听闻菩萨戒法;听闻以后,我们应该去思惟。思惟什么事情呢?思惟这是菩萨正所应作,正所应作是指作持,就是菩萨所应该去奉行的,包括摄善法戒跟摄众生戒,这个都是作持,我们应该要奉行的;
第二个、思惟此非菩萨正所应作
这个是遮止的,就是止持,属于摄律仪戒。所以我们受了菩萨戒以后,我们整个身口意就有一些规范,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就有一个规范,这个规范我们都应该要事先去听闻,然后思惟产生一种理解。「既思惟已,然后为成正所作业,当勤修学。」经过我们如理的思惟以后,我们应该要付诸行动,然后为成正所作业,这个正所作业指的是菩萨的两大事业,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是菩萨的主要作业。根据这样的一个目标当勤修学,对于应该断的、应该修的法门,应该要努力的去修学。
这个地方我说明一下。我们在没有受菩萨戒之前,我们众生的心情是没有目标的,就是我们没有远大的目标来引导我们,我们一般众生的心情就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就是心随妄转,内心随顺妄想而转,我现在打什么妄想,我就去做什么事,没有任何的轨范来约束我们。当我们内心有这样一个菩提心的理想以后,受了菩萨戒,我们就应该有轨范,而这个轨范不是我们自己想出来,这有传承,你应该要亲近善知识,如理如法的去学习菩萨的戒法,然后把它付诸行动。
就是你受了菩萨戒以后,第一个应该要去修学菩萨的戒法,包括止持、包括作持。第二点「又应专励听闻菩萨素呾缆藏,及以菩萨摩呾理迦,随其所闻,当勤修学。」素呾缆藏就是经藏,或者叫修多罗藏;摩呾理迦就是论藏。你受了菩萨戒,你不但是要修学菩萨戒法,你还应该要修学大乘的经论。这一点,在古德的开示当中举出两个理由来说明
为什么受了菩萨戒一定要学大乘经论呢?
第一个理由、因为菩萨的戒法是分散在各种大乘经论当中,这个是不同于小乘的地方。小乘的戒法是完全归纳在小乘的律藏,所以我们在学小乘戒律的时候,只要看声闻戒法就可以了,因为整个小乘制教、化教的区分非常明显。但是菩萨的戒法,它的制教、化教是不明显,换句话说,整个菩萨的止作二持是分散在整个大乘的经论当中;所以我们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那你必须要广泛的学习。这个就是第一个理由,因为很多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方便是分散在各种经论当中。
第二个理由、因为菩萨戒法重视的是心地法门,特别很强调你的菩提心,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你要保护你的菩提心。
我们凡夫的菩提心跟圣人的菩提心有什么差别?圣人的内心当中没有烦恼,所以他的菩提心特别坚固。我们凡夫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可能在整个生命当中,遇到三宝境界的开导,启发我们的善根发了菩提心;但是我们凡夫的内心有烦恼,贪瞋痴各式各样的烦恼,假设我们不能修习止观加以调伏烦恼的话,我们的菩提心就会被烦恼所破坏。菩提心是整个菩萨戒的根本,这个菩提心被破坏以后,你的整个菩萨戒法就不能成就无上菩提了,变成一般的善法。所以我们修学菩萨戒,你一定要学习大乘经论,明白止观的道理,在内心当中产生一种调伏的力量,这一点很重要,要保护你的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