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五十三章 悲情的雨(2 / 3)
“这段时间我才进京不久,要了解朝廷情况,抽不出多少空来。准备过段时间我再著仁义,说的便是仁与义。利他与利己,人性的善与恶。扬善去恶,利他者,乃是社会群体的需要,但作为本体,人心多是为己的,沾到自己的利益,很难顾暇其他人的利益,包括国家的利益。所以君才成为珍稀人物,天下君子的楷模。”
范仲淹没有心思与他开玩笑,这个不好的势头若扩大,后果很糟糕,问:“行知,可有良策?”
有啊,方田均税,清量实际田亩,还有极少数豪强有平安监与蔗糖作坊的契股,可以用来惩罚,然而……然而……
这不是演义,一旦兴起,纷争想以想像。
摇头道:“我也想了很久,也没有想出好主意,所以今天过来与你协商,看看有何良策?”
办法范仲淹迅速想到一个,清量田亩,可他不是小青年,也立即想到后果,两眼茫茫,不知道怎么办。
“要么再与彦国、稚圭他们进行商议?”郑朗迟疑地说。
免役法只是第一步,马上接下来他还有一个更大的举动,吕夷简好心,劝郑朗多做一些事,但不要兴变革,也不要掺杂到两党相争中,现在他还年轻,要积累一些人气与经验,过了几年,从契丹回来,人到三十,有资历,有权威,有年龄,再加上皇帝的宠信,做首相不是一个梦想,那时才是做事的时候。
并且吕夷简也敏锐地察觉到这几年会乱,政局结果很难说清楚,只有几年后政局才能明朗化。
但中间有一个时机的问题,因势利导同样很重要。
西北战争带来的繁重劳役便是免役法实施的时机,而王伦与张海的起义,便是第二个时机。过了这一村便没这个店。大家好了伤疤忘记了痛,谁来支持这个变法。况且君子党主政,他们步子喜欢迈得大,到了“小人党”执政时,政策会变得很保守。
这便是第二个时机,不容错过。
在这之前,必须将这个弊端解决。
但君子党们显然也没有想出良策,方法简单,只要制止隐田现象,什么麻烦也就没有了。可只两税在收,隐田惹田就无法制止,可是郑朗却隐隐感到有一个机会,郭谘,千步方田法!
争议很多,所以交给了君子党,他退居幕后引势利导。
时间还未到。
从范仲淹处回来,却接到一张意外的请贴。
八贤王赵元俨送来的,史书记载他一件事。西北用兵,给公用钱五十万以助边,帝不欲拒之,听入其半。尝问翊善(王府官)王涣,元昊平否?对曰,未也。又说道,如此,用宰相何为?闻者畏其言。所以被传为八贤王,又说他团结了寇准、杨六郎、范仲淹与包拯,简直胡说八道。寇准是不会将八贤王放在眼中的,杨六郎若有八大王照料,也不至于官不得高迁,范仲淹与吕夷简斗了一生,与八大王有何关系,包拯进京是王拱辰推荐的,到八贤王死的时候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御史。
就是这五十万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真相是元俨领荆扬二镇,岁给缗钱二万五千。这仅是现钱,还有帛,粮。炭料,职田封田,以及其他,实际所给最少是三倍以上,甚至有可能接近十万贯!
西北用兵,诸官禄先后稍减,元俨岁钱当纳其半,可是元俨用度无节,甚至还预借数年俸料,翊善王涣劝谏方有边患。宜助朝廷节用度,元俨说了一个句:“愁杀人。”
我每年钱还不够用呢,这一减半日子怎么过。这让郑朗很蒙的,少算一点,元俨一年从朝廷身上支取七万左右的钱帛粮,这七万不是一枚枚。而是一缗缗,购买力相当于后世的近四千万人民币,并且不用买豪宅,朝廷给了其豪华的宅子,是怎么用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