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三十九章 最强弓(2 / 3)
“为何?”
“君实稳重,略有些保守,甚至比范纯仁更保守·由他率领,便注定此次清查声势大,动作却不会激烈。彦国,如六月奇怪的天气,只打响雷,却不见天空落雨也。若连几个响雷都不敢打·难道眼睁睁地看着国政败坏矣?”
“中庸之道?”
“能算是中庸之道,还是那种软弱的,墨家式的中庸之道。”郑朗伸了一个懒腰,又道:“彦国,此次改革,我太累了,就是寿命也会因此次改革会短上十年八年。但没有办法,我身为大宋的臣子,不愿意看到一个锦锈国家就此沉沦下去。希望诸君看在我劳碌辛苦的份上,有时候站在国家与所有百姓的立场,谅解则个。”
打打悲情牌吧。
但换一句话来说,是郑朗身体素质真的很好,这一年半来,就象一个铁人一样,换作他人,十有,累也活活累倒了。
略反对的不说话,他们不说话,赞成的便随着附和。
赵顼乘热打铁,立即让两制官员草诏。
郑朗说道:“陛下,这有三篇策子,请陛下过目。”
将王韶的平戎策呈上。
其大意是:国家欲平西贼,莫若先以威令制服河湟;欲服河湟,莫若先以恩信招抚沿边诸族。盖招抚沿边诸族,所以威服角氏(厮诸子也;威服角氏,所以胁制河西也。陛下诚能择通材明敏之士、周知其情者,令往来出入于其间,推忠信以抚之,使其倾心向慕,欢然有归附之意,但能得大族首领五七人,则其馀小种,皆可驱迫而用之。诸种既失,角氏敢不归?角氏归,即河西李氏在吾股掌中矣。急之可以荡覆其巢穴,缓之可以胁制其心腹,是所以见形于彼而收功在此矣。今玛尔戬诸族,数款塞而愿为中国用者久矣,此其意欲假中国爵命以威其部内耳。而边臣以栋戬故,莫能为国家通恩意以抚之,弃近援而结远交,贪虚降而忘实附,使栋戬得市利而邀功于我,非制胜之利也。玛尔戬诸族皆角氏子孙,各自屯结,其文法所及,远者不过四五百里,近者二三百里,正可以并合而兼抚之。臣愚以为宜遣人往河州与玛尔戬计议,令入居武胜军或渭源城,与汉界相近,辅以汉法。因选官一员有文武材略者,令与玛尔戬同居,渐以恩信招抚沿边诸羌,有不从者,令玛尔戬挟汉家法令以威之。其瞎征、欺巴温之徒,既有分地,亦宜稍以爵命柔服其心,使习用汉法,渐同汉俗,在我实有肘腋之助,且使夏人不得与诸羌结连,此制贼之上策也。
不是强行攻打吐蕃各部,打一部分,拉拢一部分,使其向宋朝臣服,再宣扬汉化,使之汉化,然后派一有文武材的官员与蕃官一起处理吐蕃事务。这个办法似谁?改土归流!
得到吐蕃,不是为了开疆拓土,而是让诸羌不得协助西夏断其一臂。当然,若能收拢得当,反过来却能成为宋朝的一个重要臂膀。若得到所有吐蕃之地,西能切断西夏对河西走廊的统治若总攻之时,能从兰会渭,以东方的府延环庆数路向西夏发起进攻。西夏必然手足无措。
毕竟相比于宋朝,西夏军队不及宋朝军队之众,财富不及宋朝之多,武器不及宋朝犀利。西夏就可以垂手可得。
若厮在世,那是执行不了的威望太高。关健他死了,几子分裂,如今吐蕃群龙无首,不然也不可能让西夏将势力范围扩大到古渭城一带。
赵顼看完,说道:“妙-策也。”
又递了下去。
文彦博说道:“吐蕃是友非敌,何故用兵?”
郑朗一笑,问:“宽夫,你相信吐蕃是永远的朋友?当时是朋友乃是因为西夏侵逼也。随后西夏向我朝用兵,吐蕃立即自保,坐山观虎斗。当然西夏出兵龛谷时,我朝也是自保,坐山观虎斗。这就是所谓的朋友,若那样,宽夫,传出去后,恐怕很少有人再做你的朋友了。”
这句有些搞怪,有几名大臣一起低下头窃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