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北疆臣服(1 / 2)
随着孙策势力的扩充,麾下将士的激增,孙策不得不暂时停止了对袁术的讨伐。不是孙策不想一鼓作气拿下寿春,而是麾下人马都已疲惫不堪,又因为部队数量激增的原因,难免出现龙蛇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
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和养精蓄锐的袁术开战,绝对不是明智之举。在孙权的强烈要求下,孙策同意暂停对外扩张,转而实行对内的整顿。对于庞大的军队,孙策没有像敖烈那么采用优胜劣汰的精兵路线,而是照单全收了下来。但是孙策也不是傻子,他知道军队的战斗力,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因此,孙策把整个军队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最为精锐的两万人,这其中就包括他从敖烈那里借来的一万军士。经过连番大战和清剿之后,从燕京带来的一万军士已经减员到了八千多人,但是这八千多人却都堪称精锐,连同其他一万两千名精锐,混编成孙策的直属亲军,成为一支没有番号的精锐部队。这里要提一下,曲阿古称丹阳,丹阳历来是盛产精兵之地,孙策在得到曲阿之后,立刻招募了数千丹阳精兵,和燕京的八千精兵,共同构成了亲卫军的骨架。而孙策组建的这支精锐亲卫军,实际上,就是后世历史中,东吴唯一可以拿得出手的精锐部队——宿卫军的前身。
第二部分军队,人数大约在五万左右。这一部分人,是战斗力排在中游的军士组成的。孙策之所以能平地而起。短短时间内构筑孙家在江东的高楼大厦,和江东各大士族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除周瑜外,孙策最为倚重和信任的张昭、张纮二兄弟了。所以,为了回报江东士族的支持,同时也是为了更好、更紧密的把他们拴在自己的战船上,孙策特意拿出五万战斗力居中游的军士,分赏给各个文武官员。
江东和幽、并的情况不一样,江东士族在当地颇具影响力,得不到士族的支持。孙策就算拿到江东,也掌控不了全局,这是江东特殊的人文气息和长久以来的历史现象造就的。本来孙策是不想在继续依靠江东士族的,但是经过和孙权的一番长谈之后,孙权据理力争,一一列举出江东士族的影响力、拉拢过来可以得到的利益和拒绝他们将会受到的损害,孙策这才改变了初衷。决定尽力获得更多江东士族的支持,并正式任命孙权为内政大臣,负责协调江东各个士族之间的关系。
最后一部分军士,大约有三万多人,这些人是战斗力较低的一部分,拿到战场上去。也只能起到炮灰的作用。可是这毕竟也是三万战士,孙策基业未稳,还舍不得把他们丢掉,于是就把他们派到各地去充作郡兵,同时责令各郡郡守对他们严加训练。争取能尽快提升战斗力,成为主力军的预备兵员。
在孙策大刀阔斧的进行内部整顿的时候。身在燕京的敖烈也收到了一系列的好消息。首先,赵云率军得胜归来,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迅速平定了东部鲜卑轲比能残部,让东部鲜卑属地,正式成为大汉的版图组件之一。接着,吕布也回到了燕京,和赵云一样,吕布用更快的速度,彻底扫清了西部鲜卑步度根残部。两人的大胜而归,着实让人欣喜。幅员辽阔的鲜卑三部,有两部已经彻底被收服了,只剩下中部鲜卑的十几个小部落,还在苟延残喘。
吕布和赵云的先后归来,不但带回来得胜的消息,还同样都带回来了大量冻死的牛羊,另外还有许多愿意迁居到内地的鲜卑族人。在平定鲜卑三部的战役中,有很多鲜卑战士都没能回到草原,他们的牛羊家业也就被其他的部落首领私自吞并了,后来赵云和吕布率军平定东、西两部鲜卑,这些冻死的牛羊就到了他们的手里,并送还到战死的鲜卑战士家属手中。同时,那些战死将士的家属,见到汉军对普通鲜卑人秋毫无犯,还把被部落首领抢走的牛羊送了回来,于是心甘情愿的奉上牛羊,跟随着汉军一起来到了燕京。
吕布和赵云带回来的鲜卑人,共计有四万余人,再加上先前数场大战中,敖烈俘虏的超过十万鲜卑降军,燕京城内的鲜卑人数,达到了惊人的十五万,几乎都快达到城内汉人数量的一半了。燕京城内的鲜卑人数量激增,这对敖烈来说,又是一个幸福的烦恼。
人口繁茂,则所能创造的财富也就越多。所以说人口数量的多寡,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间接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资源。敖烈当然希望治下的人口越多越好,但是现在敖烈却不得不冷静下来,仔细的思考鲜卑人的问题了。
在敖烈的计划中,这十五万鲜卑人,必需接受和汉族的融合,在学会礼仪和生产的同时,也能带动汉人向上的积极性,祛除掉长久以来因安逸养成的懒惰习性。在军队中,鲜卑人士兵身上的好勇斗狠,还可以刺激汉军,让汉军重新迸发出战斗意志。这些,都是好的影响,但是,大量鲜卑人的内迁,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少。
鲜卑人是游牧民族,为了应付严冬,他们时常在冬天发动对幽、并百姓的掠夺,数十年来都是如此。因此,汉人对鲜卑人极为仇视,说这两个民族是死敌也不为过。这就让燕京城中的汉人居民对新来的鲜卑人没有认同感,时常会出现一群汉人围攻一名鲜卑人的景象。敖烈担心,长此下去,非但鲜卑人不会融合到汉族中,反而会激发起鲜卑人内心的野性,在燕京城中来一场暴动,那可不是敖烈希望看到的。
在处理鲜卑人这个问题上。谁也帮不了敖烈的忙,甚至是诸葛亮也不行。因为敖烈麾下的众人。就算在怎么聪明才智,但始终是这个时代的人,他们的思维根本不可能超脱这个时代的限制,单单是民族融合这个词的含义,他们就不甚明了。因此,如何处理鲜卑人的问题,只能是敖烈自己想办法,来进行妥善的解决。
可是。敖烈的烦恼还不止于此,还没等他想出妥善的办法来,中部鲜卑在几位首领的带动下,竟然放弃了抵抗,主动向敖烈俯首称臣了,并且表示愿意听从敖烈的安排,迁居到内地来生活。促使中部鲜卑人做出这个决定。有两个原因,第一,敖烈的悍勇和智谋,让好战的鲜卑人感到深深的恐惧,他们自认不是敖烈的对手;第二,在听到敖烈对待鲜卑俘虏的态度之后。他们知道敖烈不会对他们赶尽杀绝,也就没了最大的担忧,荒凉的大草原和繁华的大汉州郡相比,他们当然更愿意搬到内地来居住。
中部鲜卑的投诚,让敖烈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更加苦恼了。单单是十五万鲜卑人他都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在安置,现在又多了整个中部鲜卑的人口。这可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