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东北新军和远东陆军士官学校(1 / 3)
沈阳的东陵卫俗称东大营,明代就是驻军重地,此后一直是满清八旗营在东陵一带的驻营,营区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规模庞大,稍加改修就是很合适的新军营区。(
m_)
在宋彪迁入此地之前,俄军第一集团军和第五集团军陆续都曾将这里作为驻军总部,在第五集团军替换宋彪的第14军驻军辽东半岛后,宋彪就正式撤回到东陵卫的军营区。.
此时的满洲步兵师已经按照宋彪的意见,在新满洲步兵师的旧部基础上改编为俄国远东军第15军,也可以翻译为“东北新军”,下设六个步兵团、第1炮兵旅、第1预备炮兵旅、第1山地旅、第1骑兵旅、第1运输旅、第1工兵团、第1侦察团、军部指挥一团、军部指挥二团和四个民兵大队。
全军编满总计要5.8万人。
宋彪是一个举重若轻的人,所谓举重若轻就是能派给别人做的事情坚决派出去,自己只抓着大的方向和最重要的几件事,比如军事训练和军官培训。
因为是沿用了此前新满洲步兵师的旧部,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上校、马尔托斯中校和帕基洛夫中校等人继续暂时在第15军任职,军部参谋一处也依然是屠瓦涅尔少校负责,参谋二处则照例由蒋方震负责,马尔托斯中校担任军训处总教官,一贯和宋彪不合的邓尼金少校被调离出去。不再负责全军的训练工作。
宋彪还是继续采用原有的规划。通过依附俄军发展的方式加快自己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包括全军培训也全面采用俄军莫斯科步兵士官学校、骑兵士官学校和总参谋军事学院的教材。
在辽阳会战和此后的辽东反攻战中,宋彪最早在黑沟台会战之前招募士兵就特意录取了一批读过书的识字青年,历经战火的洗礼,陆续都提拔起来担任排长、连长职务,并且为他们专门开设了一个士官速成班,由他亲自担任总教官。
这些人中有一个叫郭松龄的新兵连长,作战勇敢,在此前开设的士官速成班中就已经脱颖而出,总之。看起来是一个很不错的人选。
在蒋雁行等人的热情邀请下,宋彪这段时间也再次招揽了十四位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青年士官,在各团担任教导员,其中不乏像吴禄贞、刘文锦这样的革命青年。宋彪将吴禄贞提出来担任文化教导员。负责民族主义和现代国家主义的教育工作,以及文化课的普及工作,更多的事情则暂时不在他目前要考虑的范围,也没有给吴禄贞时间和他谈那些贫瘠的、初级的、懵懂的革命理论。
至于在赚钱的这个领域,宋彪一贯是没有闲着,一路打到辽东半岛,他顺手将日本人在辽东半岛强占的那些物资、地契、码头都夺取到自己的手中,顺道继续通过俄军的帮助将鞍山的三十年煤铁专营权也买了下来。
前前后后,他在整个东北占了四万三千垧地,受战争的影响。除了抚顺、通化和浑江一带,其余的田地都抢在7月份之前种了这一季的玉米,他将这些地分拆给六家米行经营,总行是位于沈阳的裕丰行,各地的煤铁矿则统一划归远东煤铁公司经营,通过马德尼道夫将军的介绍,从俄国洋行聘请了一位叫米久诺夫的大班担任总经理,又将在这家洋行担任买卖的早期留美幼童的容星桥请过来担任副总经理。
战争是一场暴利运动。
宋彪在这场战争中夺取到的利润几乎让他一跃成为中国的首富,虽然此时还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一点,而他甚至也没有花费多少精力用于赚钱。精通俄语,以及在俄军中的特殊地位让他很轻易的招揽了一批俄国商人为他工作。
想要发展的快,将事情全部分派给合适的人负责,这就是宋彪举重若轻的基础原则。
清晨的阳光洒落在整个东陵卫营区的各个校场上,在这个驻扎着三万余名中俄两人的地方。每天早晨的训练都是那样的热闹,甚至是有点混乱。
这些天里从各地招兵站补充进来的新兵太多。新兵营的训练总是像是一场滑稽喜剧一般充满了各种喜感,宋彪一大清早就起床了,虽然要忙碌的事情好像很多,逐一分派下去后,他也就腾出了足够多的时间去关心他最在意的事。
带着自己的警卫营,宋彪穿着一身灰白色的俄军夏季高级军官制服和严肃光滑的黑色鹿皮军靴,领口还是那枚圣乔治十字勋章,军刀上因为镶嵌了圣安娜勋章,也成了象征勇敢和高贵的圣安娜军刀,实际上还是库罗帕特金总司令官阁下亲赠的那柄恰希克黄铜柄军刀,只是装饰比过去更为奢华。
他就如此冷峻而刺眼的站在校台上,用望远镜纵观全军的训练,背在身后的左手里提着黑黝黝的马鞭,似乎是随时准备抽人一冷鞭子,让每一位带队训练的士官都感到畏忌。
在他这样高贵的强者面前是没有人种论的,不管是俄国人,还是中国人,日本人,或者是法国人、德国人,面对他这样的青年之名将风范,谁都得低下头颅。
他接待过原先跟随日本满洲军第一军的欧洲观察团,也接待过跟随俄国第一集团军的德法观察团,德法观察团的那些外国武官在后期决战中都是主动邀请在他的军队里观战,没有哪一个将领,没有哪一个外国武官敢于在他面前暴露那种盎格鲁撒克逊的高贵感。
军人是用刺刀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