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代地四载(1 / 5)
大汉十九年。
北地,代国,代城,朴实无华的国相府内。
正在休憩的陈洛用手撑着下巴,半眯着眼,望着墙壁上有着密密麻麻标注的地图,每一笔都由他亲手记录。
这座城市在大汉六年虽然没有被匈奴人攻破,但是它亦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据记载,当时此地是“困数月,粮草近绝,多饿殍,城外马嘶战鼓通夜未断,闻之,皆惶然”。
后来在汉匈战争结束后,原本的代王刘喜毫无作为,被刘邦治罪,罢免了他的王位,降为了荆地的一名千户侯。
不过那是他儿子的地盘,他过得倒不算寒颤,排场什么不会比从前差太多。
陈洛在大汉十五年的朝会上远远瞧见过他,当时刘喜身形干瘦,但气色红润,一看就知道保持了下地耕作的爱好,加之有充分的营养保障,比日夜操劳的刘邦更加健康。
若是换到后世,就是那上午公园遛鸟,中午侍弄花草,下午麻将扑克,晚上早早睡觉的大爷,看似年迈,却比996的究极打工人更加健康。
而在刘喜走后,代地则改国为郡,设立代郡。
只是几乎没人愿意来这儿担任郡守,地方官场上流传着“宁去河内穷苦县,莫在代郡把身陷”,这般言论传播度不低,足以看出代郡在地方官员心目当中乃等同于龙潭虎穴,得不了便宜,还容易惹得一身骚。
毕竟河内郡属于中原地区,地势平坦,人口众多,哪怕经历战乱,可恢复速度不慢,在这样的地方任职,官员是最容易出政绩的,哪怕在最贫困的县城,只要不碰上天灾,都可以在任职期间有一番作为。
相比起来,在代郡的日子就没有这么好过。
在底下的普通县城,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人丁稀少。
在农耕社会,人口即是生产力。
如果县城内的百姓比郊野狍子还要少,那则会出现土地耕作不过来,逐渐荒废的现象。
面对这种问题,普通县令能有什么办法?
自己治下县城内的百姓数量稀少,可这也不是一县一城的问题,整个代地都是这个样子。
而且代地偏僻,远离中原。
河内、河东等三河地区,哪怕因为战争成了千里白里,只要安定下来,那么百姓自然会从四方迁移过来,过个五六年,便能将县城填个七七八八。
没有优渥的地理条件,想要缓解代地人口数量不足的问题,只有让当地百姓多生多育了,来增加劳动力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