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忠心与人才(1 / 2)
“嗯?你很了解这方面的事情?”
朱桂好奇的向侯保问道。
“也说不上了解,只是看的书多了,知道一些。”
侯保也没卖关子,直接说道:“从宋朝开始,便有许多人南下,特别是宋兴海商,大量海商需要一个固定中转站,也就为他们做起事来。一来二去,也就做上了蛮夷的官。
后来蒙古人灭宋,除了十万军民随君跳海自没。大批的海商被家古人追的满天下逃亡,无可奈何之下才逃到了周边的小国避难。
当然除了海商外,还有一些过不下去日子的苦命人,但是那些人和这些海商的后代不同,这些海商的后代啊,在这个时代,真的是强盗与商人混合体,比如蒙古人南下,温州等地便是海商们灭的宋军。诚然这帮海商信的是真主,也确实是中东来的,但是几百年的繁衍生息,他们与中原人除了信仰外,已经没多少的区别,哪怕验dna,也是东亚人种更多。
也正因为此,宋军才没防备他们。
这次投献,他们获得了极大的利益,不过我大明崛起。他们也就只能再逃了。甚至没可能再回去,就只能在这些小国生根发芽,做些生意,或者干脆给这些藩国的王做臣子。”
侯保略过了朱元璋对海商的狠。朱元璋并不是不知道沿海一带居民以海洋为生计的事实,为彻底消除海禁的隐患,他强制实行移民政策,于洪武二十年逼迫浙江舟山岛城区和镇外两里以外的居民和其他46座山(岛)的居民徙迁内陆。在执行这一政策过程中,其罔顾百姓财产、性命的野蛮性随处可见,比如硬性规定迁移以三日为期,岛上居民一时难以在规定时限内筹集到那么多船只,只好“编门户、床箦为筏”,淹死者很多。明初在沿海负责军事的是信国公汤和,他移民时则规定:“午前迁者为民,午后迁者为军!”
尤堪慨叹的是,“明祖定制,片板不许下海”,朱元璋的这些思想和措施都被立为“祖训”,要后世子孙奉行不渝。在朱元璋身后,海禁在一段时间内有所松动,但始终未予废除。
没人知道一直对百姓好的朱元璋为什么单独对他们不好。有人说是朱元璋缺军费,可当年的海商们宁愿给陈友谅钱,也不给他。
后来老朱打败了陈友谅,以为他们会给钱了。没想到他们却驾船跑海里去了。朱元璋那个气啊!大力发展水军,把人从水上硬抓过来……
当然,这说法有几分编排老朱的意思,私下说说还行。当皇帝儿子的面说,侯保可没这么二。
侯保继续道:“这些人读过书,识字,还会算术,也有别的一技之长,对那些藩国来说是难得的人才,就给他们招募过去做大臣,或者做老师,培养学生,过得比在国内还要好,而那些真正过不下去日子的失地农民,目不识丁,能活下去就不错了,怎么可能做到大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