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一年(3 / 3)
原先的承政改名尚书,参政改名侍郎,皇太极设立的启心郎一职成为历史。有了李自成的前车之鉴,这些被裁撤的郎官或被安排进内阁,或被安排在六部。
豪格以议政大臣的身份兼任刑部尚书,多铎兼任理蕃部尚书,范文程兼任吏部尚书,洪承畴兼管兵部尚书。
剩下几个议政大臣没有兼任尚书,目前在内阁做些杂务。大概率要等到厘清疆界划置行省后,他们以议政大臣的身份兼任部分行省的巡抚。
距颁布行科举的诏书已经过去近三个月,大清开新式科举及官吏鸿沟被打通的消息,已经通过商人之口传遍了整个大明。
为了吸引大明读书人来盛京参加科举,福临在征得代善、济尔哈朗和多尔衮的同意后,又再后面补发了两道诏书。
其一,为解决其后顾之忧,无论考取与否,朝廷都会为其发放川资。来去欢迎,来是肯定欢迎的,至于去欢不欢迎,这个真不好说,大清正缺人呢!
其二,为了降低读书人的抵触心理,被录取的读书人在十年之内,无需剃发。至于服饰还是要改的,大清不可能为他们再设计一套官服出来。
沿用大明的官服也不可行,两种截然不同的服饰风格跻身同一朝堂,容易引发对立,影响团结。
十年之后,福临已经亲政,到那时候,头发的问题应该已经得到解决了。
蒙古草原和朝鲜国也有读书人,尤其是此时的朝鲜国,仰慕中原文化,学习中原文化的读书人不少,但没什么出头之日,就想着来大清碰碰运气。
更多的还是大明境内的读书人,每次科举录取的就那么多,而且如果不能进翰林院做庶吉士,就无缘内阁大学士。
更重要的是举人才能做官,秀才只有一点特权。
大清就不一样了,只要你能力够强,是个肯踏踏实实做实事的人,哪怕是从最小的从九品的小官做起,也能升至内阁首相。
因此许多秀才或者秀才都没考上的,甚至还有一部分举人老爷,找到了范永斗,让他将自己带去辽东。
做不做官不重要,主要是想体验一下新式科举怎么个新法。
开发白山黑水差不多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开春后,陆陆续续移民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