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上古古都溯渊源(1 / 1)
公元211年11月1日,这天的夏邑注定不同寻常,河南省领导一行莅临夏邑调研。他亲身感受到孔子祖籍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情赞誉夏邑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欣然提出了“华夏祖地夏邑县”的高论。此言一出,即语惊四座,也为古老的夏邑拉开了华夏祖地研究的序幕。
在夏邑探寻“上古古都”、“华夏祖地”的渊源,其意义不止于发现一处华夏文明的源头,更多的是为中华历史传承提供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和学术支撑,因此,研究、考证和探源夏邑这一历史性的研究课题,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风云济盛会,共探栗之源
夏邑是否是“上古古都”、“华夏祖地”呢?围绕这些研究课题,县政府抽调了五名同志组成专家研究小组,开始“上古古都”、“华夏祖地”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五位同志他们是,原人大主任孙继良,原宣传部副部长、著名作家王书生,原师范学校校长、文化学者司英战,县长寿办主任孙作军,县博物馆馆长、考古专家张帆。
五人研究小组成立后,他们开始着手收集文献资料、查阅文史档案,在大量的古文献和历史遗存中,寻找可供放大探究的“蛛丝马迹”。为取得更多的专家学者支持,研究小组又远赴北京、河北秦皇岛、湖南长沙等地拜访了《三皇五帝时代》作者、著名历史学家王大有,以及《炎黄源流史》和《秦赵源流史》的作者、史学大师何光岳等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
古老的历史流传下来,本来就难以定论,尤其是上古的历史,拿到今天来定论,更多的还是需要依据古文献资料来支撑。但由于历史的久远和文献记载的缺失,为今天的研究课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追根溯源的探索空间里,夏邑“上古古都”这一研究课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还是吸引了国内众多学者专家的眼球。
212年4月,在研究小组的盛情邀请下,著名学者王大有和祝玉湖亲临夏邑进行了调研考察,实地察看了栗城遗址、清凉山遗址、马头遗址、商汤祷雨处等多处古文化遗址,对县博物馆馆藏的大量文物进行研究;1月份,史学大师何光岳和邓继团一行3人也应邀来到夏邑进行调研考察,对前期的文献资料研究和华夏文明的探源进行了再分析、再论证。
212年11月5日,夏邑又迎来了不同寻常的一天,通过精心筹备,夏邑县委、县政府与湖南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为期三天的“中国·夏邑上古古都研讨会”在商丘华驰粤海酒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商丘、夏邑等相关领导和本地学者近3人济济一堂。
出席这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有,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史学大师何光岳;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马世之;中国社会科学院华夏纽带工程组委员会专家委员、历史学家王大有;河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学者徐日辉;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历史地理学家黄盛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豫秦;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杨东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楚史研究所所长蔡靖泉;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孔学专家骆承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流溪;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彭勇。
除此之外,还有《中华远古帝王谱》的作者祝玉湖;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任国瑞;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维华;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邓继团。以及商丘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王良田,商丘师范学院副院长蒋剑锋;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王增文,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博士刘万华,兰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孙迪。
单从这次应邀出席研讨会的2余位专家学者阵容里,就可以看出,会议的规格之高,邀请的专家之多,研讨的课题之重,在夏邑是绝无仅有的。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提交2余篇学术论文,并展开探讨,发表高论。最后,通过一番番的考察调研和学术论证,一致确认:夏邑是中国“上古古都”、“华夏祖地”,为中国上古帝王之一栗陆氏建都和夏王朝复国之君少康中兴之地,距今约8多年的历史。
古都已定论,专家说纷纭
马世之提出,早在太昊伏羲时代,栗陆氏部落就曾经栖息于此,夏代为古虞国地。历史上夏邑长期称”栗邑、“栗县”和“栗国”,这同上古时期栗陆氏建都栗城都有关联。夏邑境内还发现多处大汶口文化遗址,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头遗址和三里堌堆遗址,在这两处遗址内,均采集到大汶口文化陶片,说明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这一带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而太昊伏羲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河南淮阳,其支族栗陆氏统治的区域偏东,应在今夏邑境,从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可以证明夏邑县为太昊伏羲氏支族栗陆氏的都邑所在。
何光岳在《栗陆氏考》中提出,中国古籍最早记载,在伏羲氏之后有女娲氏、共工氏、容成氏、大廷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沌浑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亡怀氏、东扈氏、帝鸿氏,共十九氏,见于《汉书-古今人表》及《帝王世纪》均列为第七世,而《通鉴外纪》则把栗陆氏列在第五世,但两者记录的次序均在中央氏之后,骊连氏之前,可见栗陆氏的生活年代之久。
王大有从栗陆氏出典、栗陆氏分化与合婚、栗广之野与栗氏、栗氏与栗邑等多个方面考证分析得出结论,栗陆氏是伏羲氏的裔种,继承伏羲氏女娲氏的第四代王位,称栗王,传五世,栗陆氏分化为栗姓和陆姓,又分化为六姓、安姓、舒姓,并有傈僳族作为民族群体至今。今河南夏邑应是中华祖先自昆仑山在距今约9年至8年前迁入中原的都邑和聚邑。夏邑为中国上古古都,毫无怀疑。
专家学者们从“栗陆建都”在夏邑,又探讨到“少康中兴”在纶邑(今河南夏邑。无疑,对夏邑作为上古古都的考证,又增添了一个说服点。
何光岳在《夏王少康中兴都夏邑考》中描述,自舜帝让帝为于禹,始开中国王朝世袭的先例,成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国号夏后,姓姒氏。禹之子启即位,首开中国封建世袭制度的先河,传位于太康,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后其子相即位,相便是少康的父亲。相被杀失国,其妃子后缗逃回娘家生下少康。少康成年后,又逃奔有虞氏做庖正,有虞氏之君虞思将二女嫁给少康,并赐给纶邑。根据《古史纪年》少康中兴“帝即位于夏邑”、《竹书纪年》“归于夏邑”,以及田昌五先生说“少康复国,回迁于栎”、陈显泗先生说“少康以纶为基地,积累力量,图谋恢复”等,认定夏代的少康中兴之地纶邑,即今天的夏邑,其所著《夏源流史》也考证河南夏邑是少康定都之处,并长达46年之久。
李玉洁则认为,人类文明源于大河文明,文明的产生最早产生在大河流域的高地,而当人类文明逐渐发展走向成熟,居住高地的居民不可避免的进入平原。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都城也从黄河流域的山西南部高地向平原迁徙。夏王朝自大禹建国,仅古籍记载就有十多次迁徙,夏王朝在太康时期失国,国家政权被后羿所夺,夏人向东迁徙至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康逃奔之地是有虞氏,有虞氏所在之地,即是两汉时期的梁国虞县(今河南虞城县,纶是有虞氏的一个邑,而古代夏人所居的地方,皆称夏邑。《竹书纪年》所载“少康自纶归于夏邑”之“夏邑”,即今之夏邑无疑,是少康的中兴之都。
徐日辉指出,夏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远在伏羲时期就已经成为栗陆氏的建都之地,距今已有8年左右的文化传承。《元和姓编纂》记载栗姓时称“古帝栗陆氏之后,或为栗氏”,栗陆氏为伏羲时期的人物。
人类历史虽然都是匆匆过客,但毕竟多少还留下一点印迹,尤其是有文字以前的历史,绝大多数就是靠世代相传保留至今的,正是有了世代相传和今天考古事业相结合,才使我们希望能复原夏邑上古古都,从而大大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古都作为文化的记忆,不是孤立存在的,古都的发展往往与历史背景、生态环境等紧密关联。人们今天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眼前所见的现状,而是背后绵长的文化故事,尤其是上古古都夏邑更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因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三天的学术研讨和专家论证,夏邑得名“上古古都”、“华夏祖地”、“华夏之邑”的种种头衔名正而言顺,其文化光环足以让这个小城锦上添花。
历史的景象虽然无法复原,如今的夏邑也没有了古时的景象。只有上古古都栗城遗址和诸多的文化堆积仍在幽静的时空里讲述着过往的故事,在层层叠叠的历史遗存中,不断诉说着上古时代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