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栗树栗城栗陆氏(1 / 3)
栗树栗城栗陆氏
(文/东方一红
远古时期,气候多雨,先民逐水草而居,逐渔猎而迁,植禾稼而定居,过着农耕渔猎的生活。随着洪水不断泛滥,彻夜奔腾的水势,携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冲击着下游洼地,形成大面积的平原。这种河水冲击形成的平原被称为“息土”、“息壤”,或称之为“宿沙”、“夙沙”。
今夏邑一带正处于黄河冲击平原的大前方,泥沙淤积,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生活在这里的栗陆氏就利用这种地形开沟挖渠,发明了即可灌溉农田,又可排泄洪涝的“畎田”,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大发展。
从散发着远古味道的诸多史籍中,早在8多年前,夏邑这里生活着一支栗陆氏部落,“栗”作为一个蕴含着悠长历史和古老传说的地名,成为夏邑绕不开的话题。
栗陆建都邑,栗树佑众生
据《庄子》、《汉书·古人表》及《帝王世纪》、《通鉴外记》等古籍记载,栗陆氏是一个氏族部落首领。在《三坟》一书中,伏羲氏和栗陆氏的曾有一番对话,皇曰:“栗陆,子居我水龙之位,主养草木,开道泉源,无或失时,子其勿怠。”陆曰:“竭力于民,君其念哉!”这段对话大意是,伏羲氏说:“栗陆氏,你是朝廷中的重臣,号称水龙氏,如今我任命你主管农业和水利,疏通水道,治理河流,使族人能够安居乐业,不受洪水的侵害!”栗陆氏回答:“臣一定会竭尽全力去治理水患,国君又何必担心呢?”
正因为有了“畎田”的发明专利,栗陆氏得到伏羲的重用,被封为“水龙氏”,专职负责繁滋草木,疏导泉源,掌管着全国的农业和水利,是为伏羲氏的一个重臣,堪称远古时期的水利专家,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畿辅通志-赋》有这样一段记载说的也是栗陆氏,“太古之无为,庆华胥而蹈,栗陆顾皇上之谦抑,视至治为未足。于是降德音,播嘉惠,省刑罚,薄赋税,汰沉浊,旌廉吏,举贤才,擢俊义,发仓廪,赈贫匮,尊高年,而礼有德,慎防御而修武备,贵爵重赏以厉廉耻,厚往薄来以驭夷裔,盖欲使人知其本,士知所励;四方万国无一民之失所,穷乡僻壤无一物之不遂,举陶于春风和煦之中,而乐于雍熙泰和之治。”可见在栗陆氏部落时代,天下太平,一片和谐。
栗陆氏部族建都在夏邑的这片土地上,看好的不仅是这里水源充足,还有一个原因是这里生长着大片大片的栗树林,有着栗果可食、栗木可用的天然生活保证,以及林中鸟禽走兽等丰厚的生活基础。他们伐木而猎,结网而渔,耕耘播种,繁衍生息。
学者李玉洁认为,栗陆氏以“栗”为名,取栗树为其氏族的神树,作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并以此命名氏族名和族徽。栗陆氏当是最早发现以毛栗子为食,或者是最早种植栗子、最善于栽培种植栗子的部族。
关于栗树,据有关资料显示,是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属于壳斗科植物,其小枝灰褐色,托叶长圆形,被疏长毛及鳞腺雌花朵发育结实,成熟壳斗的锐刺有长有短,有疏有密,栗子除富含淀粉外,尚含单糖与双糖、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酸、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类等营养物质。
栗树适应能很强,抗旱耐涝,易于栽培,栗子即是可以饱腹的食物,栗木又是上等建筑材料,还是上好的木炭。这在农业文明不甚发达的远古社会,守着众多的栗树果实和取之不尽的栗木柴薪,这些充足的生活资源,为栗陆氏提供了五代定都栗城,约1余年的安逸生活。
专家王大有考证,古代“族迁名随”以族号名为地名的惯例,栗陆氏族居住的地方应该就是叫栗邑或栗城。邑就是都城,是聚落村庄外挖濠沟,把聚落围起来,“邑”上面是“口”就是濠沟围成的聚落领地,下面的“巴”就是居住的人。今夏邑的古城湖,应是原栗城遗址,符合栗陆氏居住的生态环境和作为水龙氏的司职的地理环境。
近年来考古学家多次对夏邑“栗城遗址”的钻探和研究,26年该遗址成功申报并获得批准为“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212年的上古古都研讨会召开后,栗陆氏建都夏邑更是被史学界所关注和公认。
胜地传今古,沧桑栗王祠
关于“栗王祠”里所供奉的“栗王”到底是谁,众说不一。在夏邑旧志书上说的是东汉车骑将军窦宪裨将耿夔称之为“栗王”。但查《后汉书》记载,永元三年(91年窦宪复出河西,以耿夔为大将军左校尉,消灭北匈奴,因功乃封为粟邑侯。粟邑是古县名,故城在今西安白水县北三十里,永元四年(92年窦宪自杀,耿夔受牵连,仅封侯不到一年被免官夺去侯爵之名。况且耿夔做到的最高职位是中郎将,从未有封王之实,可见是将“粟邑”与“栗邑”混淆了。到了民国九年续修县志时,虽更正了这一说法,然在编撰时又错把西汉赵敬肃王刘彭祖之子刘乐作为“栗王”写入志书。据史料分析,在征和元年(前92),汉武帝封赵敬肃王之子刘乐为栗侯,封地虽在今夏邑,实际上仅是一个县侯,况侯爵低于王爵,当时被封在这里的栗邑侯刘乐,也不足以称“栗王”。
可见夏邑“栗王祠”供奉的当然不是志书上所记载的粟邑侯耿夔,也不是栗邑侯刘乐。现在看来仅是后人缺乏考证的牵强附会,以讹传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