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邑中望族大柳李(1 / 2)
邑中望族大柳李
(文/东方一红
关于李姓的起源众说纷纭,据传上古尧帝时期,皋陶任大理之职,其子伯益被赐“嬴”姓,后子孙三代世袭大理一职,便以官“理”为姓。皋陶后裔理征因得罪帝辛被处死,契和氏带理征后代理利贞逃难时食李子充饥而活命,为躲避追杀,遂隐去原姓,改姓为“李”。又据《姓氏考略》记载,理利贞后裔老子姓李名耳,因理、李二字古时相通,其后世皆以“李”为姓。
几千年来,李姓作为中华姓氏文化的脉承之一,经过历史的积淀,在众多的姓氏中逐渐凸显出来。特别是唐朝,李姓更是被作为“皇族之姓”,人口得到飞速发展,天下仰慕“李”姓而改之者不胜枚举。且唐王朝还将“李”姓赐给许多功臣,这些人的后代开枝散叶、繁衍生息,使得李姓的数量剧增,形成了一支较为庞大的李氏家族。
李氏归陇西,分支居夏邑
“天下李氏归陇西”这种说法最早起源于秦朝,起初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为陇西郡太守,其子李瑶为南郡太守,其孙李信为陇西侯大将军,汉飞将军李广则是李信的后人也是陇西人氏。到了隋朝,同为陇西后裔的李渊灭隋建唐,陇西李氏一跃成为皇族,奉“李”姓为国姓,贞观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宣布陇西(今甘肃临洮为李姓的郡望。自此天下李姓郡望、堂号皆以“陇西”命名。
夏邑的李姓来源,究其根自然也是来自陇西李氏,其分布较广、人口众多。特别是其中被称为“大柳李氏”的一支,更是在夏邑李姓中独树一帜。现存于太平镇李氏宗祠内,有一通刻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的古碑,详细记载了大柳李氏的“宗派之图”和“李氏碑记”序文,其高祖为李宗贤、李宗义,即大柳李氏的始迁之祖,序文中开篇所言“栗城东,乔木之家”,更是明确的指出李氏居在栗城东部是一个贵族高官世家。
说起大柳李氏在夏邑的渊源,清咸丰四年(1854年大柳李氏十七世孙李锡彤,历时七年所撰写的《李氏纪录》中关于“李氏姓源”有这么一段记载,“宗贤公当元时,游学中州,见地势广衍,风俗淳古,遂偕弟宗仪自山西洪洞迁于河南夏邑县,卜宅城西三里堌,遂为夏邑人。”意思是说在元朝时期,始迁祖李宗贤曾在中州一带游学,看到夏邑地势广衍,风俗淳古,于是带着弟弟李宗义从山西洪洞来到河南夏邑,通过几番考察和占卜推理,认为城西三里堌这个地方土壤肥沃,适宜人居,于是就在此筑庐建宅,繁衍生息,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夏邑人。
这里提到的三里堌,即现在的何营乡三里庄村,原址位于现村庄之北,又称渣头堌,是一片隆起地面4至6米的丘岗,其面积近7万平方米,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26年被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时光流转中,统治中国近百年的元朝走向末路,各种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深深撼动了元朝的统治地位。导致社会动荡,流民遍野,老百姓苦不堪言。又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居于黄淮流域的百姓死的死、亡的亡,原富饶的中原地区更是一片荒芜。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政权,年号洪武。但由于明朝刚刚起步,连年征战给社会带来的苦果急需消化,许多城邑村庄多成废墟,赤地千里,了无人烟。为快速恢复农业生产,明朝政府除推行大规模的移民垦田政策外,还下令当地百姓可以任意使用一切无主的田地,由官府发给凭证,作为自已的奕世之业。这给迁移在夏邑三里堌定居不久的李宗贤,带来了无限生机和发展机遇。颇有远见的他,发动其子李铎积极响应,从居住地三里堌迁往县城东北二十五里会里村(今太平镇李店集一带发展,并选择了一大片空旷土地,垦荒耕作,日子颇为丰盈。
随着李氏家族的不断壮大,居住和生活地盘亦不断扩展,到了第四世时,其李氏普聪、普俊、普振兄弟三人,带领族人又向南迁移十余里,选择在一棵大柳树下筑房安居,发展农耕。因该柳树粗数围、髙数丈,枝繁叶茂,犹如天然华盖一般,族人认为这是李氏的瑞兆,于是就以此为基点和地标建立新村,对外称大柳树村(今太平镇附近,“大柳李氏”也便由此而得名并传承下来。
据大柳李氏族谱研究学者李远川先生考证,大柳李氏在发展壮大中,八世祖李邦祯和李邦祥,其二人各育五子,并分家立业,各自发展。后人将其分西五门李邦祯“云楼”公派,东五门李邦祥“月楼”公派。形成了“太平集十门大柳李”的宗族门派,各门派又发展为分支门派,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群。现主要分布夏邑城关、北岭、太平、韩道口、胡桥、桑堌、歧河、骆集、孔庄、杨集、车站等乡镇,旁及砀山、商丘、永城、虞城等地,可以说,陇西李氏的这一分支迁移夏邑后,以夏邑为中心,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据有关资料数据显示,当前生活在夏邑的大柳李氏后裔人口总数已达三万余众。
太平自有象,望族大柳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