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金礼孝感枇杷洲(1 / 2)
金礼孝感枇杷洲
(文/东方一红
枇杷洲位于夏邑县城西南部沱河生态风景区两河口上,毛河、响河在这里交汇后流向沱河,形成了一个三面环水的小岛,因满岛遍植枇杷树,而得名枇杷洲。这里四季郁郁葱葱,绿树成荫,风景如画。
在枇杷洲的观鹤亭东侧,矗立着一尊历史人物雕像,在满岛枇杷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这就是明代时任夏邑教谕的金礼。明正统二年(1437年金礼从浙江金华来任夏邑教谕,越九年,金礼任期秩满,因偏爱夏邑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遂定居于此。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还在夏邑大地上留下了一段“枇杷孝母”的人间佳话。
夏邑金教谕枇杷孝母心
金礼是明永乐戊子科(148年金华举人,初授丹阳教职,调任东安教职,后升任夏邑教谕。明朝时期所设的“儒学”是县内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训导和嘱托数人。教谕是主管当地教育的官员,训导是辅助教谕的助手,而嘱托则是约聘的教员。他们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主要职责是每月对本地区的秀才生员进行考核与奖惩。教谕也就是类似于现在主管教育副县长兼教育局长的职务。担负着本县的教书育人和管理的重任。
金礼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也是浙江金华的名门望族,自幼谨承家教,学知渊博。在传统家风的熏陶下,他在当地也是出了名的孝子。
金母年过七旬,原有哮喘之疾,时常咳嗽不堪,虽多方医治,仍不得痊愈。为此金礼求教于金华当地名医,医生告诉他医书上有载,枇杷树结的果实,味甘,平,入肺、胃经。其果柔软多汁,口味酸甜,肉质细腻,具有润肺止咳、止渴的功效。常用于阴虚肺热咳嗽、阴虚胃热口渴的治疗,可起到润肺止咳、化痰去火的作用。金华一带,恰好盛产枇杷。金礼按中医先生的说法,取其成熟的果实剥去皮核,加中药川贝、陈皮、冰糖熬成药膏,与母亲口服,说来也怪,金母服用后,咳病居然得到了有效控制。
明正统二年,金礼到任夏邑后,为便于敬老孝亲,把远在金华的母亲接来共同居住。金母年迈体弱,金礼总是在繁忙的公务中,挤出来时间陪伴母亲,一日三餐侍奉从不间断。特别是到了冬天,金母多年有哮喘病,天气一寒,咳嗽不止。每到这个季节金礼就用从金华带来的枇杷膏,给母亲服用。
有一年冬天,金母哮喘病复发,从金华带来的枇杷膏也已用完,不仅咳嗽不止,还夜不能寐,时常怀念起金华老家满园的枇杷树。可是在夏邑哪有枇杷树啊!一向顺母的金礼,见母亲病情日见加重,又苦于无枇杷膏治疾,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恨不能代母受罪。于是告假返乡,来到金华为母寻来枇杷果治病,金母服用后病情好转。金礼突发奇想,如果能把金华的枇杷树移植夏邑,即可为母医病、满足母亲的愿望,又可引来枇杷树,造福于夏邑,这岂不是利民利己的好事。
有了想法,就有行动。怎样把枇杷从南方移植到北方,而且能成活结果,成了金礼常常思考的大问题。次年一开春,金礼再次告假返回金华,他首先向当地种植枇杷的乡邻求教,掌握栽种技术。回到夏邑后,他把带来的枇杷树引栽在家中大院内,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不数月发芽吐翠,第二年时节已到,枇杷树如期开花结果。不仅解决了母亲哮喘咳疾的难题,也满足了母亲的思乡之情。
枇杷树是四季常绿的乔木,所结果实不仅可食用和入药,还极具观赏价值。夏邑城内外的百姓纷纷效仿栽培,一时间满城油绿的枇杷树,成为了当时夏邑的一道美丽风景。
小小的行动,满满的孝心。金礼移植枇杷孝母的故事,再次被夏邑忆起时已是几百年后的事情了。214年,当地政府为挖掘这一文化遗迹,恢复满园枇杷的景色,竭力打造“枇杷洲”这一文化景观。在多方论证下,聘请了南方专家引种枇杷树,首次在夏邑两河口的小岛上栽培,并获得成功。近年当地有一位诗人游览枇杷洲后,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毛河之尾响河头,交汇沱河几度秋。三水横流丰物阜,一城润泽解清愁。天生奇果蕴春气,梦醒今宵引白鸥。千里移来为奉母,金公孝感枇杷洲。”
如今每到三、四月份枇杷树的结果季节,夏邑居民徜徉其间,在游览枇杷洲的同时,不免会采摘几颗枇杷果而食之。在传承孝贤文化的同时,回味其中那一番别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