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访古探幽清凉山(1 / 2)
访古探幽清凉山
(文/东方一红
夏邑无山,在豫东平原上一望无际。这里所谓的清凉山,实际上是一个大土丘,位于县城西南马头镇魏庄村,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类的堌堆遗址。2年9月,该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这里高大巍峨,郁郁葱葱,每到春夏之际,人们到此登高望远,乘凉避暑,谓之“清凉”也,因而后人俗称此地为“清凉山”。随着佛教文化的兴起,大约在东魏时期,这里曾建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称之为“清凉寺”。
代表着古老与文明的“清凉山”之名由来,众说不一,有的说“清凉山以寺而得名”,有的说“清凉寺以山而命名”,在众说纷纭的历史云烟里,为清凉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堌堆遗迹久,探秘清凉山
从夏邑县城出发,沿26省道往西南方向行驶35公里处的魏庄村口,在路边一块文物保护碑的指引下,往西北行约5米,即到了清凉山。
远远望去,荒野上一片偌大的树林展现在眼前,现堌堆仅高于地表约5米,南北宽4米,东西长55米,顶端面积约23平方米的梯形土丘。
1974年,清凉山遗址上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河南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在以后的13年的时光里,先后进行了四次考古调查和采集标本,到了1988年秋,正式由北京大学考古系、郑州大学历史系、商丘地区文管会等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启动对该遗址的综合性考古和联合发掘。
通过持续几个月的考古发掘,清凉山遗址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果然不负众望。最上层为商代文化层,出土了大量的鬲、甗、盆、瓮、簋等商代时期的典型器物;中层为岳石文化层,出土的器物有盘型豆、尊型器、甗、罐等;下层龙山文化层中出土器物最为丰富,有罐、碗、瓮、鬹和陶网坠、陶纺轮、石斧、骨锥、骨针、蚌镰、蚌镞等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大量的蚌壳、兽骨,还发现了人们住房的房基和烧制陶器的小陶窑遗存。
特别是处于河南龙山文化与商代二里岗之间的岳石文化的发现,清凉山遗址不仅弥补了豫东地区文化序列上的缺环,而且还给商文化的起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物资料。
岳石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山东平度东岳石村而得名,在豫东一带能够发掘到岳石文化的遗存,一时间,清凉山遗址引起了学术界和考古界的高度重视。
从史料和出土实物中推测,早在4多年前,今清凉山一带四周林木环绕,水泽遍布。一支远古的部落群族生活在这片高地上,他们聚集在一起采摘野果、捕捞鱼蚌,共同战胜自然、抵御凶猛的野兽,他们依靠群体的力量,齐心协力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以求得生存,过着最原始、最朴素的群居生活。
天长日久,生活在这里的先人们,渐渐地学会了使用石斧、石镰、骨锥、骨针、蚌镰等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出土的一些骨镞、蚌镞及石镞来分析,他们还掌握了使用和制作弓箭的能力,能够利用人在拉弦过程中累积起来的力量,瞬间爆发出箭镞来射杀目标。这些实物的出土,足以证明那时候的人们已完全具备了机械储存力量的思维。
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剩余产品的出现,在清凉山一带生活的人们,富余的劳动力开始从事手工业的制造与发展,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快轮制陶”的使用,即由专人转动一个圆盘状的操作台,制陶者利用陶轮急速旋转时的离心力,加上双手的配合,把陶胚做成一定的器型。从出土的陶网坠、陶纺轮以及各种陶制的生活用具可以看出,先进的烧陶、制陶技术在这里得到了新发展。快轮制陶替代了泥条盘筑法,直至今天,这种技术以其速度快、质量高,使用方便,仍被手工制陶业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