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书家王铎过夏邑(1 / 2)
书家王铎过夏邑
(文/东方一红
谈起中国书法史,明末书法家王铎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人物,他与董其昌并称“南董北王”。作为一代书坛巨匠,以其雄强奇肆的风格,枯湿浓淡独特的笔墨表现形式,成就了独属于他的精采,影响着后世的书风。
关于这位大书法家与夏邑的渊源,据《王铎年谱》载,明崇祯八年(1635年十二月,王铎率家眷奴仆十人,赴南京上任,始乘舟沿黄河东下,在河南东部之虞城登陆,由虞城而夏邑,由夏邑而永城,由永城经百善驿而至宿州。其间过夏邑而访,与挚友加亲家成仲龙等人的会晤,留下了一段绚丽多彩的传奇过往。
王铎是河南孟津人,字觉斯、觉之,号十樵、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明天启二年(1622年)登壬戌科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右谕德、翰林院编修、少詹事,充经筵讲官等职。清兵入关后,为南京福王朝廷东阁大学士,任次辅。顺治二年(1645年入仕清朝,授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
赴任南京途,由虞入夏邑
十二月的天气,正值初冬,黄河之上,冷风瑟瑟。波涛拍击着船舷,发出哗哗声响。
朝阳初起,一艘孤零零的帆船随风疾行。只见船舱里缓缓走出来一个人,站在甲板上,远望着滔滔不息的黄河之水,神色凝重,若有所思。此人正是赴南京上任的明末大书法家王铎。
在明末政坛上踌躇满志的王铎,为何申请调离京城,远赴南京任职呢?这还要从王铎充任经筵讲官说起。
经筵讲官也就是陪侍皇帝身边讲读经史的官员,王铎利用陪侍的机会,直言劝君、弹劾权贵。在当时“东林党”与“阉党”的政治角逐日炙,他与文震孟、黄道周、倪元璐等人多次表现出鲜明“东林党”人倾向。加上他同情劳苦大众,主张减免赋税,开仓放粮。因此与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温体仁、吴宗达等人政见不合,在朝中遭遇排挤,形同异类。
王铎看透了朝中形势,不甘与这些人为伍。是年九月初秋,王铎毛遂自荐,申请调任掌南京翰林院事,崇祯皇帝见王铎去意已决,也乐意送个顺水人情,批准王铎的自请,并特批了三个月的假期。
他返回家乡孟津后,首要的事情就是要把自己放松一下,于是携家人同游“南山涧”(即今邙山一带,并作五律诗《家中南涧》云,“家涧谁登眺,天寒草木稀。雨余孤岫出,日暮众禽依。诸郡寇仍紧,三年人未归。石坛偃卧否,处处野棠飞。”诗中他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思想,也隐约呈现了王铎当时历经官场蹭蹬,意志消磨的一面。
王铎这次得到朝廷的恩准,如释重负,想着终于逃离了京城官场的尔虞我诈,他深感欣慰。如今在上任南京的途中,难免多了一些惆怅。正在陷入沉思中的他,忽听家人来报,船已过归德府,即将进入虞城地界。王铎点了点头吩咐家人,做好准备在虞城登陆,取道夏邑。
虞城码头上,岸边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伫立着两辆官方驿馆的马车。一人身穿七品官服,向王铎举手搭躬,“王大人,几年不见,别来无恙啊,闻知远任南京,特意在此等候!”
说话的这人正是前来虞城接站的成仲龙。他既是王铎的亲家,又是与王铎来往较为密切的挚友。其字霖,号环洲,是河南长垣人,善于书画诗文,又有极高的文才。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戊午科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已五十岁的成仲龙,终于科考成功,中辛未科进士,名列三甲第26名,可谓是大器晚成。
三年前,成仲龙步入仕途,初授夏邑知县。虽处于腐败没落的明王朝,但一到任,立马给夏邑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他整顿县域吏治,务求法之必行,言之必效,明刑法,重农事。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官吏励精图治,刑法得以贯彻执行,农业生产得到重视,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他革除弊政,打击豪强,时时关心民众疾苦,听取民众呼声,深受夏邑百姓的爱戴。崇祯七年(1634年末,成仲龙因在夏邑政绩突出,调任永城知县。
几番寒暄过后,众人登上马车,沿虞城官道一路疾行。马车上,成仲龙与亲家公王铎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从孔子始祖食采邑于栗(夏邑,到孔子曾祖孔防叔为避乱而奔鲁;从孔子长大成人知晓栗是自己的祖籍,又到孔子适宋时多次还乡栗邑祭祖省亲。以及后人思而立祠,留下了千古圣迹“孔子还乡祠”。
成仲龙讲得绘声绘色,王铎听得是心潮澎湃。在成仲龙的游说和邀请下,王铎萌发了往孔圣人的还乡之地一游的想法。成仲龙更是早有此意,急忙指挥马车往夏邑城北“还乡里”的方向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