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文字狱冤彭家屏(1 / 2)
《厚重夏邑》之二十四:
文字狱冤彭家屏
(文/东方一红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咏史》诗中写出了清代一些文人的典型心情,也道出了清朝统治者通过文字狱强化集权和思想文化的控制,在这种酷虐的专制统治下,朝中官员们一言一行十分谨慎,文人志士更别提著书立说了,唯恐稍有不慎就被牵入文字狱。
说起清朝文字狱,夏邑的彭家屏绝对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他官居从二品的布政使十余年,一生喜好藏书、写书、刻书,诸多的因素使他卷入清代文字狱中,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悲剧人物,也是受到文字狱迫害较深的一位。
迎驾徐州府,蒙冤文字狱
清乾隆六年(1741彭家屏调任江西布政使,到任后以民为本,开办粥厂放赈,严惩地痞流氓,主修南昌城内道路,建设南昌“高观楼”、“百花洲”、“八隐祠”,立“文天祥枋”、重修“滕王阁”等。并和巡抚陈宏谋一道清理傍城各店铺所占街道,规划扩修防火灾的“火巷”。还专门设置了官方宝昌局铸官钱流通,替代民间私铸等等。他热心教育,培养士人,每逢书院论文授经,彭家屏必到,诸生环侍若经师。当时著名文士蒋士铨曾作《乐府九章》歌颂他的为官政绩。乾隆十五年(175彭家屏调任云南布政使,乾隆十九年(1754又调任江苏布政使。他每到一处,造福一方,为官所作所为,皆符合人民心愿,深得民心拥护。
正是彭家屏官场上出色的表现,引起了乾隆的多疑,对他不断积累的民望而深感不安,唯恐威胁到大清政权。于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九月,一道御旨召彭家屏进京面询,其所任职务已派人接替。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数十年的彭家屏意识到,这虽未免职,等同于免职,如果这时不主动请辞,那么后果无法预料。于是他赴京面询时,便以“因病休养”为借口而告老还乡,返回原籍家乡夏邑。
无官一身轻的彭家屏,在夏邑老家本来可以安度晚年了,乾隆既解除了所谓的“威胁”,彭家屏又全身而退,对于君臣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结局。然而彭家屏到底还是“多事”,最终在乾隆的一次南巡中招来厄运,并被扯进了文字狱之灾的大漩涡。
据《清史-彭家屏传》中记述,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月,乾隆由北京出发南巡,途经徐州时,召见了致政还乡的前江苏布政使彭家屏,询问河南民生实情。彭家屏如实将去年秋天河南夏邑、永城等地遭受严重水灾,百姓生活困苦,而河南巡抚图尔炳阿瞒报灾情,百姓无法获得赈济。乾隆听后不以为然,认为彭家屏以“本地缙绅,不免邀誉乡里,言之过甚”,只是在发发牢骚而已,对此事并未深究。
可是当乾隆南巡返途徐州时,有夏邑人张钦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在路上拦驾告状,举报河南官员隐匿灾情,百姓民不聊生。乾隆回想起彭家屏此前的奏报,于是派步军统领衙门员外郎观音保微服勘查虚实。事也凑巧,乾隆行至山东邹县地界时,又有夏邑人刘元德状告县官不称职,瞒报灾情,希望更换贤良。
乾隆被接二连三的叩阍弄得很不高兴,怎么都是夏邑人?于是怀疑背后一定有人指使,便差人对刘元德严加审问,刘元德招认自己是受夏邑秀才段昌绪的指使,乾隆随即下旨派侍卫成林前往夏邑进行查核。
成林领旨刚走,观音保回来复命,奏说夏邑、永城、虞城、商丘四县的确水灾尤重,田不能耕,百姓度日艰难,以至于卖妻鬻子。他还花四五百文钱买了两个小孩,并将卖身契呈上。乾隆闻听大为震惊,感觉到图尔炳阿匿报灾情的严重性,遂将他问责,发往乌里雅苏台军营赎罪,夏邑、永城等地的知县同时也被革职拿问。
成林到达夏邑后,找到原知县孙默等人来到段家,却没有抓到段昌绪,但在其家意外地搜到了《吴三桂讨清檄文》一张,而段昌绪还在檄文上浓圈密点,大加评语赞赏。遂带回呈给乾隆,乾隆当然是怒气冲天,感到反清复明思想仍然顽固地存在于民间,其问题严重性可想而知。这原本是民告官隐匿灾情的举报核查,却因查抄到吴三桂的一张檄文,变成了反清复明政治谋反案的导火索,于是乾隆下令撤销前几天对图尔炳阿等人的处分,并官复原职,命他迅速查办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