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捻军首领王贯三(2 / 2)
王贯三所率的黑旗队伍中有一支骑兵,也是捻军的“王牌军”,他们在围攻河南固始的三河尖作战中,配合张乐行率领的捻军主力,突破清兵防线,三进三出,英勇奋战,王贯三更是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杀死总兵王长庆、都司王士林,取得三河尖大捷,全克淮河流域的商业重镇三河尖。三河尖是淮河水运要道,上通颍亳,下达江湖,自古以来就是航运中心和两淮盐运的重要港口,素有“十里河巷桅杆林立,水陆灯火交相辉映”之誉,因此捻军攻入后,获得了大量的物资,装备给大批的士兵,极大的鼓舞了捻军队伍的士气。
捻军四处出击,与清军不停歇的对抗,清政府极为恐慌和不安,于是严令河南巡抚英桂督师剿办捻军,又命给事中袁甲三随同英桂配合作战,后又屡降严旨,令清军进攻捻军老巢雉河集,剿灭捻军。巡抚英桂认为“雉河周围三四百里,皆捻党屯踞,须渐次疏通,免为所袭”。首先命袁甲三及南阳总兵邱联恩等部的主力,采取分进合击,稳步前进的策略,向捻军总部雉河集进攻,在亳州西的十八里铺双方展开一场血战。王贯三在作战中不幸中炮而阵亡,所率捻军也伤亡二千余众。
王贯三的战死对整个捻军是一重大损失,特别是对夏邑捻军更是致命的打击,当时在民间就有传唱“西北死了王贯三,捻军塌了半边天”的说法,可见王贯三在捻军中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民众和捻子们对他的怀念之情。
王家老捻盘,守寨王双楼
夏邑捻军没有了王贯三,失去了统领和主心骨,也不同程度上遭到了清军的围剿。王贯三的母亲郭氏,人称“老捻盘”,她带领次子王藩及部分捻子在清军的追杀下,放弃桑堌集小王楼聚点,退守捻军另外一个聚点王双楼寨休整。
说起王贯三的母亲,可不是一般的妇道人家,她出身贫苦,自小跟随父母四处讨饭,由于没有裹脚,一双大脚板走路赛过男子汉,平日里和家人一块习武,一根丈余的枣木杠子耍起来虎虎生风,十人八人休想进前。
“老捻盘”是她的绰号,在起初闹捻的时候,王贯三的家里人来人往,除了他的捻子朋友,就是来找着要入捻的穷人,王贯三的母亲见这些穷苦人饿得面黄肌瘦,心生可怜,总是想法做饭让他们吃饱,见有的穿着破烂,就为他们缝缝补补,或拿出家中的布匹做衣服给他们穿,拿这些人当自已的儿子看待。穷苦的捻子们心存感激,跪下来叩头认作干娘,王母对这些人非常欢喜,也不拒绝,就这样她认下的干儿子连自己都不知道多少,后来传到县衙官府中,说王家是个捻子窝,王母是给捻子掌家务盘子的管家婆,因此背地里就叫她“老捻盘”了,这个绰号传开后,越叫越响,竟成为了王母在捻军队伍中的光荣称号。
据虞城文化学者王起安先生介绍,王双楼村古属夏邑,今属虞城,是捻军首领王贯三、宋喜元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与附近金楼寨成左右犄角之势,相互支援。王双楼寨的壕深墙坚,易守难攻,有东南西三个寨门,寨门楼上布置火炮数门,寨墙高丈余,宽六尺,墙上能行人,有射击口,墙外有寨沟宽两丈许,沟内的水深不见底,村外还有单围木栅栏数条,防守较为严密,该寨寨主王思义与王贯三同宗,太学生出身,家中稍有财富,并略懂武艺,为人正直,胆略过人,他有七个儿子,即英才、英会、英琦、英萃、英华、英灿、英爽,个个身怀武艺,非同常人。
老捻盘退守王双楼寨后,率领捻子们继续与清廷对抗。他们虽然不大规模地与官府挑起斗争,但出入乡里,杀强霸,吃大户,打击欺压百姓的地主豪绅,一时间也闹得沸沸扬扬。随着捻军几年里不停歇的发展,势力越来越大,覆盖面越来越广,引起了周边地方的富绅豪强们的恐慌。
同治元年(1862正月初,夏邑桑堌集、何家营、刘老寨、彭家楼等村寨的乡勇团练们集合兵力,决定联手攻打王双楼捻军据点,为保护王贯三的母亲老捻盘,寨主王思义冲锋在前,率众出寨迎战,到午时不幸阵亡,其次子英会见状,痛哭数声引刀自刎,追随父亲而去,其他的随战捻军群龙无首,只好退守寨里,在老捻盘的指挥下关锁寨门,死守王双楼,并调集兵力和团练再次展开死战,地方团练们围攻王双楼寨月余,双方伤亡较众,均退守停战休整。
清朝廷对捻军时不时与政府发起抗争十分不安,而当地官府又难以控制,于是号令亲王僧格林沁率兵围剿,消灭捻军,并在马牧集(今虞城县城一带驻扎。清廷大军来势汹汹,不几日就攻破了金楼寨,僧格林沁又派马队千余人,携大炮十余门,攻打王双楼寨。据说当时十余门红衣大炮不知何故总是打不响,僧格林沁气得暴跳如雷,用马鞭猛抽炮身,训骂大炮为何不为清廷效力,后来火炮真的也就打响了,寨内老捻盘指挥捻军沉着应战,以炮还击,双方激战数日后,王双楼寨内捻军终因寡不敌众,只好弃寨向亳州方向突围,清军追至界沟集进行围堵,老捻盘与其子王藩二人双双阵亡,殉命于界沟集的血战之中,所率捻军人马被打散后四下隐匿。战争结束后,王双楼村民众把双方伤亡人员放置于村西一大坑内掩埋,后人称此坑为“万人坑”,目前在王双楼村西仍有遗迹尚存。
漫长的岁月冲淡了历史的烟云,夏邑作为豫东捻军的发源地,以桑堌集、王姑庵、王双楼、金楼、曹楼、敬楼等众多圩寨为据点,建立捻寨,联合作战。与清政府对抗十余年,在清政府的血腥镇压下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捻军在豫皖大地与清统治者抗战到底,充分体现了贫苦人民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
轰轰烈烈的夏邑捻军在王贯三等人的率领下,北抗满清,南应太平军,驱逐鞑虏,确是抗清反清的革命前躯,同时也加速了清廷的崩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为后期的辛亥革命积累了宝贵经验。他们可歌可泣的捻军起义和战斗历程,无疑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