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铁面廉吏关守箴(1 / 2)
《厚重夏邑》之二十八:
铁面廉吏关守箴
(文/东方一红
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烟尘中,曾经存在这样一些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历史人物,他们走过一朝又一朝的兴衰荣辱,在泛黄的史书里,犹如一颗颗明珠,光耀千古。在夏邑的历史上,也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就是关守箴。
关守箴在明朝为官多年,执法不徇私情,人称“铁面廉吏”。他平生大节,惟介以执法,廉以律己,先后两莅刑官,五易兵备道,官至广西左布政使。直至今天,为政清廉、勤政爱民的故事仍广为流传。
居官顺民意,人称关青天
关守箴,号憬吾,自幼聪明好学,他能够在族人中脱颖而出,来源于勤奋,虽然家里生活条件艰苦,有时候连粗茶淡饭也吃不上,但安然处之,每天手不离书,一心攻读,不管是冬夏寒暑从不间断。通过刻苦努力,终于在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荣登丁酉科举人,四年后,又与夏邑当时名门望族的彭端吾、陈升同登辛丑科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关守箴的祖籍山西蒲州,其祖上为解良县城西堡士里长安村人。明洪武年间,关氏十三公以军功调守归德府济阳卫,把守棠棣坡,后来便卜居于夏邑。十三公便是夏邑关氏的始迁祖,他带领家人开荒四十余顷,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其中一支后人传至第七世关务本,生子三人,其长子便是关守箴。
登第三甲进士后,关守箴来到了小而贫瘠的安平县(今河北安平就任知县,他对百姓生活安抚体恤,顺民心得民意,颇有政声。后来调襄阳县任知县,襄阳是湖北的险要城邑,中央高四方低,民风民俗狡诈异常,他上任后,威惠兼施,厘奸恤隐,依法惩治奸诈邪恶之徒,使坏人不敢为非作歹,县内的治安和民风得到了好转。同时,还对贫穷的百姓设法抚恤,使无衣无食的人得到救济,黎民百姓很是感激,都心甘情愿的听从教诲,遵纪守法,安分守己的生产生活,称他为“神君”。加上其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所任期间又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当时上报吏部的考核中,被评为“廉吏第一”的模范标兵。
襄阳这个地方,多年来所纳赋税一直没有成法,官府中又出现了一些巧于舞弊的小吏和衙役,民众怨声载道。关守箴经过调研后,把各项赋役归并总在一起,推行一条鞭法,扭转了杂乱的局面,也维护了官方的权威,但这种行为直接触及了上面官员的利益,和他们的做法相悖逆,便遭到地方官员的排挤。被明升暗降的谪为冀州(今河北衡水通判,负责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通判是辅助知府政务的副手,为正六品官员。关守箴为人刚直自喜,虽然是个副职,但在冀州府干得非常出色。万历三十八年(161年,迁任宁国府(今安徽宁国推官,负责掌管刑事诉讼的事务,在审案中严断明允,执法如山。后来升南京都察院经历,接着又升南京刑部员外及郎中。刑部郎中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刑部尚书、侍郎,属正五品的级别,这个时候的关守箴在刑部也算是身居要职了。
有一天,南京城内一富豪子弟杀人的案子呈报到刑部,该人横行霸道,无视法律,草菅人命,关守箴依照法律条文予以定罪。但这富豪家买通了当时吏部的高官,通过行政手段五次下文指令给关守箴,以种种理由进行干涉,让其为富豪子弟减刑,均被他给予一一驳回,后来这富豪家人又送来许多金银财宝,求关守箴网开一面,被他断然拒之门外。并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秉公办案,革除贿赂官员的歪风。后来顶住多方的压力,终究将该凶犯就地正法,为死者抵了命,被百姓们称呼为“关青天”。
关守箴在朝中是出名的铁面无私,守正不阿的性情,虽然得罪了一些权贵,但还是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不久升为长沙府知府,他以打击强暴,抚慰凋弊,废除异政的种种做法,得到了民众的拥护,被称为“真良二千石”。“真二千石”原指奉?,也代指官职,良当然是优秀,这里用来形容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廉地方官,为此当地人还专门立祠纪念他忠君爱民、为官清廉的政绩。
明朝中期,沿海各地盗贼增多,倭寇横行,朝廷开始在一些边疆、要冲之地设置“兵备道”。兵备道是集军事、监察大权于一体,是正四品官员,主要为稳定地方治安而设,协助巡抚处理军务,其军事职权主要包括分理军务,操练卫所军队和地方民快,缉捕盗贼镇压民乱,管理卫所兵马、钱粮和屯田,巡视江湖防御等。关守箴被委任上江防兵备道,派驻洞庭湖一带整饬地方兵备,管理地方军事。一日,他到洞庭湖上巡查防务,看到座落在洞庭湖边上的岳阳楼日渐倾圮,目睹岳阳楼现状,回想起范仲淹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决定捐出自己的数百金的俸禄,将岳阳楼修葺一新,并邀请幕僚及地方文士举办盛会,置办宴席,大家临洞庭湖而饮,互相唱和作文,一时被传为文坛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