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短暂的监国(2 / 2)
起初,思结、多览葛等铁勒部落同样驻守在天山,见郑仁泰率大军至,便欲投降。彼时薛仁贵已经下令坑杀了前头的十万余人,但思结等部还未曾知晓,否则早就一哄而散了。但铁勒道行军总管郑仁泰不接受投降,意欲掳掠其辎重家当以劳军,大概也有不想让副总管薛仁贵专美于前的意思,这下,思结等部真的一哄而散,各自遁去了。
不久后,斥候探得铁勒辎重所在,郑仁泰听信斥候所言,意欲夺取敌方粮草,但一直追到大漠也没找到,后来跨越沙漠,至仙萼河,粮尽而还。
然而粮既已尽,如何能安然从大漠折返?将战马食尽后……能充作吃食的,就只有……
一万三千多大唐精锐,并未死在战场上,却永远埋骨在了大漠之中。
御史中丞杨德裔公然说:“自圣朝荡平天下以来,东征西战,从未有过如此之败绩,亦未有如甚于郑仁泰此行之损威挫锐者!”就差等郑仁泰班师回京后指着他的鼻子骂“蠢货”、“庸才”了。
群臣攻讦不是现在的李弘能管的,就连留守的数位宰相也别无他法,只能快马通报在骊山的皇帝。
皇帝还没享受几天温汤,只能匆匆回转,李弘的再度监国也因此虎头蛇尾的结束。
铁勒人虽被吓破了胆子,但实则九姓铁勒的叛乱还是没有平息,他们打又不敢再打,投降又不敢投降,只能保持现状惶惶不可终日才能维持下生活这样子……
反叛的铁勒人首领还在,大唐不能放任北境糜烂,这才是李治从骊山回来最重要的原因,剩余的铁勒人不好打便只能安抚。
自古以来草原面对强盛的中原王朝都是打不过就跑,赶尽杀绝的代价得不偿失。昔日突厥颉利可汗被活捉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他觉得自己很行,和已经准备好的大唐刚正面,于是他只能来长安献舞了。
皇帝回来后没多久,李弘就听到了后续的处置——任命郕国公契苾何力为铁勒道安抚使,契苾何力本为铁勒人,太宗时率部归顺,忠贞不二,同样是是本朝排得上号的大将,此前就是由他带北路大军与苏定方遥相呼应,可惜战局不顺。他的儿子契苾明如今还在东宫挂职呢!
至于郑仁泰、薛仁贵为首的将官,则以功抵罪。
皇帝没有明说,但大家都知道功从何来,总不能是过去已经封赏过的功绩吧!
其实本来薛仁贵不至于出现在弹劾的奏疏上面的,毕竟他与郑仁泰兵分两路。然而唐军灭了铁勒青壮后,多有取铁勒女子者,薛仁贵也得了一个铁勒女子。结合杀俘的事,薛仁贵一度成了言官们超越郑仁泰的靶子。
受后世的影响,李弘天然对薛仁贵带着好感,毕竟名气大。但真实的薛仁贵终究与后世演义不同,他的性格可从他儿子的名字上看出一二——薛讷,字慎言……
大概李治也觉得这次监国时间太短了,遂下诏命五日一至立政殿前的立政门监诸司奏事,小事皆决之。皇帝培养太子,大臣们自然是乐见其成的。这时间武后的班底还没培养出来,虽然武后在政事的处理上表现很出色,但大臣们更希望扮演这个角色的是太子。
诏书是李治亲笔写的,据说,当诏书传至政事堂时只有李义府说了句太子过于年幼。但李义府的话改变不了什么,拥有封驳权的门下省掌握在许圉师手中,他自然不会反对。
自从那日李弘在南曲外见了李义府后,之后李弘再见李义府都没得到好脸色。李弘本来想担心李义府会在他去光顺门时从中作梗,却不曾想在诏书走完流程正式下发时,刚好春风得意的李义府为母丁忧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