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流年(2 / 3)
起初,右金吾仓曹参军杨行颖告发李义府受贿为长孙延拿牌都水监一职,皇帝随即派英国公、司空李勣去验证真伪。
答案自然是毫无疑问的,随即皇帝将李义府下狱,并命刑部尚书刘祥道联合御史台、大理寺一同审讯,仍然由李勣进行统筹监管。
在狱中,李义府仍然接受不了事实,竟在审讯时公然痛骂刘祥道,刘祥道年过六旬,被气的差点说不出话来,但终究没被李义府翻出什么风浪。
案情尘埃落定,不久后,李治下诏,将李义府流放于剑南道巂州,其子婿也都遭到流放。朝野对此无不称庆,有人甚至写了篇《河间道行军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露布》,张贴在交通要道上。
在此之前已经决定放弃李义府的武后没有掺和李义府的定罪,没有参与其中。
如此,李义府再无援手,正式进入墙倒众人推的阶段。
时人为之语曰:“今日巨唐年,还诛四凶族。”四凶者,即李义府参与买官的三子一婿是也。
其实李义府在为相上也不是毫无建树,譬如在削弱世家威望的《姓氏录》,譬如主导禁止五姓七望通婚,世人只敢骂李义府为儿子求娶不到贵女而恼羞成怒,但实际上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真正不满《姓氏录》的前身《氏族志》,真正不希望五姓七望通婚的是谁。
是以即便是五姓本身,也只敢在诏书正式下达之前为年幼的子女订下婚约,不敢违抗。
虽说,后来《姓氏录》变成了失去了本来意义的“勋格”,后来五姓以‘禁婚家’为荣,并恃此以获取更多的陪门财……
如此看来似乎还真是毫无建树……
最开始的《氏族志》把李唐皇室都排在了五姓七望之后,这种明显的政治不正确但凡是个合格的当权者都不能忍。以至于在《姓氏录》中矫枉过正,以官职与功勋为准绳,这种与现实差太多的世族排名自然是难以得到世人的认可。
“人心不足蛇吞象”,李义府得到的远超他所付出的,他犹不满足,如今的结局早已注定了。
对于李弘来说,李义府的流放只是他生活中的一个插曲,政事堂少了一个莫名其妙看他不顺眼的宰相,更多的则是看到了皇帝处理权臣的手段。
至于其中隐藏的更多的意味,李弘自觉还把握不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