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春来秋往(2 / 2)
北逃百济太子扶余隆听到消息,当然就不乐意了。别看他在军事上没点数,但政治上可是门清,他很清楚,扶余泰自立为王,不论最后扶余泰能不能抵挡住唐军,倒霉的都是他。
扶余隆和儿子扶余文思一商量,觉得这种情况还不如让唐军赢呢,带着百济国王干脆利落地向唐军投了降。
正儿八经的国王都投了降,扶余泰这种自领的就有些扛不住了,终究大势已去。
之后百济局势虽有反复,内里断断续续有人反唐,外部还有高句丽和新罗虎视眈眈,觊觎百济的土地人口,但直到目前为止,百济仍牢牢掌握在大唐手中。
连续经历了数场战争,不论是皇帝还是宰相们都意识到而今的大唐更需要休养生息,除非辽东有变,否则以现在的局势,很难一战歼灭高句丽。此前苏定方围平壤时,作为大唐属国的新罗,在背后偷偷搞的小手段根本瞒不过人。
北面契苾何力安抚住了铁勒残部,东面的高句丽早已没了骚扰大唐边境的能力,只有西面的西域因吐蕃而让人忧心,但皇帝与宰相们都很相信邢国公苏定方的能力,不求夺回吐谷浑的牧场,至少遏制住吐蕃的攻势还是稳稳当当的。
在年初的时候,就有人建议李治完成一件太宗皇帝没有完成的遗憾——封禅。
李治最初还犹抱琵琶半遮面,但一年多的风调雨顺让他封禅的心思日益膨胀起来。
在李弘看来,这是李治想要证明他不弱于唐太宗的一大举措。
封禅有好处吗?当然有!但在李弘看来,封禅的坏处更大,百官俱往,劳民伤财。李世民早年就想去泰山封禅,但被劝止后就没再提过了,整个贞观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休养生息,积蓄民力。
更何况西边的吐蕃还在虎视眈眈,辽东的局势在李弘的记忆中很快就会发生变化,如此,把封禅的钱粮留作军用不是更好吗!
可惜李弘的身份让他无法说出反对的话。
等到十月,武后亲自上表请求封禅,李弘便知道,这趟泰山之行是免不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