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粘罕遣和(1 / 3)
“略有体悟。”
“唉……东坡先生此词,正道尽了天有不测风云,人生无常之无奈啊!”
王襄拿折扇拍了拍手掌。又提了一樽,饮尽。长叹一声。
秦桧听了忍不住揶揄他:“东坡先生这首词,词牌既为定风波,本就有风波来临镇定自若之意。再者,此词看似感慨人生风雨不期而至。但主旨却是抒怀旷达之胸襟。越是遭遇挫折,越要自强不息。何来王大人这般颓废?”
王襄不以为动,意味深长地看了秦桧一眼。
“少年时读此词一种感悟,待老了又是一种感悟。秦大人年纪尚轻,只怕将来终会悟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没有了风雨,也就不盼着晴日。人的一生,既不要卑下,也不求闻达。就这般恬淡自在、波澜不惊。人生如能如此,夫复何求?”
秦桧有些鄙夷:“既如此,王大人何必占据高位,尸餐素位呢?不如让给不惧怕风雨、不奢求晴日的后进晚辈,如何?”
王襄鼻子里哼了一声。不想再和秦桧计较。把折扇缓缓展开,给赵榛看:“殿下,下官这把扇子,令我流连之处,不仅在东坡先生之语,还在于……”
说话间,折扇被全部打开。王襄的手指向落款之处。
“高丽人金富轼慕东坡先生高仪题录定风波谨赠兄王讳宓惠存。”
“哈哈”,王襄指着王宓这一名字笑道,“殿下,这是下官的原名。”
原来,王襄原名王宓。他于宋徽宗大观年间出使高丽。回国后,宋徽宗认为他不辱使命,特意赐名襄,有良臣辅佐之意。
赵榛想不到王襄还有这些过往故事。一番感慨后,问道:“王大人方才说到流连之处,指的就是这段往事?”
“非也,非也”,王襄一边说,一边将手指往上移。在题词上方,找到三个字,在其上下划了划。
“金富轼?”
“对!”王襄手掌阖然拍在扇面上。
“殿下所言极是!正是此人。这把扇子是雷川先生……嗯,便是金富轼亲笔为下官题写。可谓难能可贵!”
“有何珍贵?本王一时倒没看出来。”
“殿下有所不知,这金富轼乃是高丽人中不同凡响的大人物。其父醉慕东坡先生。两位公子,一名金富轼,一名金富辙。便是分别借了子瞻先生(苏轼与子由先生(苏辙名讳。”
“长子便这金富轼。他一生以子瞻先生为楷模,学富五车,著书立说。文学才艺俱佳,在政道军论上也颇有见地。是高丽国不世出的大英雄、大豪杰!”
听他这么一说,赵榛想起来他说的是谁。回忆起高丽历史上确实有这一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赵榛对国家形势非常敏感。涉及到高丽,更加留心。追着问起来:“这么说,王大人与金富轼的关系非同凡响。”
“殿下所言正是!”王襄高兴地重重点头。